好心扶老人反被讹,要不要追究诬陷者责任?律师解读:这类行为最可能涉嫌的罪名有三个

2024-05-21 13:29  头条

好心扶老人却被家属状告,讹人者需承担责任吗?律师解读

近年来,面对倒地不起的老人,"扶和不扶"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而"纠结"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在老人摔倒索赔的事情上充满争议。一方面是好心扶人被讹者的维权难,一方面是讹人者的违法成本低。那么--此类事件中,老人反诬告好心人的行为,是否违法?万一被诬告,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此类事件中,诬告好心人的行为是否违法?

近年来,此类老人摔倒讹人的事件每经报道都会引起大家的愤愤不平。经过调查取证后被证明清白的扶人者,换不来一句英雄称赞;更有甚者,不能被证明清白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那么有人不免提出疑问,这种诬告好心人的行为,是否涉嫌违法?

我们根据事件本身和相关主体进行分析,这类行为最可能涉嫌的刑事罪名有三个:敲诈勒索罪、诈骗罪、诬陷罪。

(1)敲诈勒索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方法,非法占用被害人公私财物的行为。

对被害人使用恐吓、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在此类事件中,行为人即老人或其家人虚构事实的行为,向对方索要赔偿,行为本身很难认定是恐吓、威胁,且实践中很多情况都是行为人的讹人事实被揭穿后,自己辩称"不记得了"来逃避追责。所以总的来说,老人虚构事实讹人的行为从法律角度很难被认定构成敲诈勒索犯罪行为。

(2)诈骗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的不法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基于错误认识之下处分财产"是构成此罪的客观要件。

简单来讲,在此类事件中,扶人者并非"被骗",产生错误认识后交付财产,而是从始至终都对自己行为有清醒正确的认知,只是在不能被证明清白的情况下,可能要对老人进行赔偿。从这一角度看,老人讹人行为也构不成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