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送餐十年:免费午餐成往事,在北京二环买房(2)

2022-10-17 16:17  时代财经

被重塑的餐饮业

"您有一笔XX订单,请即时处理"。如今,外卖服务成了各个商家的标配。不管走在城市,还是小镇的商业圈,每到饭点,这样的语音播报随处都能听见。

回想起来,林潇仍然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赶早加入了外卖平台。

2016年前后,林潇在北京经营一家中型超市,随着新型便利店的扩张和上涨的房租,他经营的传统超市逐渐被边缘化。"全靠线下客流,一旦其他成本上涨,很难再寻找增量。"林潇向时代财经说道。

正式入驻外卖平台之前,林潇对门店进行一番变身,三分之一的空间被腾出来,改造成流行的卤味和糕点小吃摊,并且在平台推出了三款低价爆品。

仅仅是入驻的第一个月,林潇就尝到了流量带来的甜头。线上订单爆满,订单量由一天30单左右涨到200单。由于平台对新入驻商家的优惠政策,一部分消费者被引流到门店,看到小小的外卖档口挤满了人,林潇终于松了一口气。

"之前的超市只能覆盖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社区,上线外卖平台之后,店铺的服务半径甚至能扩大到3公里之外,潜在的客户数量大大增加了。"

事实上,当美团、饿了么搭建完配送正规军后,林潇有过一段漫长的挣扎期,自建配送部队,还是彻底融入外卖体系,成为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

林潇算了一笔账,单量不多的情况还能应付,如果出现用餐高峰期,个体商家很难再调配外送资源。"越到后面,外卖用户对送餐速度要求越高,如果还保留自配团队的话,用户无法实时追踪订单位置,反而会丧失等待的耐心。"

另一方面,各大外卖平台形成了智能化的后台管理系统,骑手的所处位置、订单与用户的距离、评分体系、售后服务都能在平台上一目了然。

早期外卖用户筱筱感受过商家迁徙的过程。2016年,他所在的城市有几家网红餐饮店在微博上经营外卖业务,一般在上午9点左右开放名额,送餐数量控制在10单以内,距离超过3公里,配送费可以涨到15元。

两年后,筱筱发现,曾经在线上经营的风生水起的商家逐渐销声匿迹,它们几乎全都搬迁到外卖平台。"外卖平台的商业逻辑是通过资源配置降低配送费,甚至免配送费,如果配送费用提高至一单8元以上,用户为什么不选择堂食呢?骑手的配送费也远比它们自建团队要小得多。"李薇向时代财经表示。

2017年,仅仅一年后,林潇的卤味摊点年营业额就超过200万,相较转型前的老超市涨了3倍。他索性保留20平方的店面,只提供外卖服务。

外卖订单的逐年上涨,激发了林潇更大的野心,他先后在北京开出四家连锁店。根据林潇介绍,如果一开始把重心放在外卖业务上,在同样销售额的情况下可以缩减店内面积,至少能将10%-15%的租房成本转化为利润空间。

林潇的生意只是外卖影响餐饮业的冰山一角,外卖业务已经成为不少餐饮从业者的必选项。

结语

2018年,外卖行业格局初步成型,饿了么、美团两家市场巨头的竞合,交织在外卖行业发展的周期中。

四年后,新的流量王者开始扩张自身边界,外卖业务不再只是两家平台的竞争。今年8月,抖音与饿了么宣布,双方在本地生活领域达成合作。另一个短视频巨头快手,于2021年12月27日宣布与美团达成合作。

美团地推员再次感受到了剑拔弩张的商业氛围,一批老员工陆续收到竞争对手发来的橄榄枝,在他们眼中,这似乎又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