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诛杀袁崇焕 袁崇焕真的死的很冤吗(3)

2025-04-23 11:42  互联网

而袁崇焕执行的又是何种策略呢?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事实上,这并无错讹。但是在花费了巨大的国力、财力,营造关宁防线众多壁垒之后,1629年,皇太极越过关宁防线,直逼京师。

无所察觉,更要命的是袁崇焕在率军到达蓟州之后,并没有立刻赶到距离北京最近的(四十余里)通州,反而是去了河西务(距离北京一百二十里)。国都危在旦夕,皇帝、王朝堪忧,这又是为何?兵部尚书、一国之君、国之股肱,孰轻孰重?而在赵率教以5000骑殉难,满桂大败之后,袁崇焕终于抵达北京广渠门外。

历史的残忍之处,就是他从来不看重你曾经努力,而是看的结果。本就被诟病,更是手握重兵,多次避开皇太极军,救援迟缓,间又要求入城,祸根已经种下。

是两个太监的反间计吗?是也不是。崇祯帝能够在袁崇焕僭越祖制,矫诏诛杀毛文龙后,并不追究,更在袁崇焕市米资敌之后,单纯下诏禁止,并不责难,但是这一次袁崇焕终于在危及到了崇祯帝本人之后,难免一死。

而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钱龙锡被温体仁和周延儒弹劾。朝堂重臣与边疆大将,更为可笑的是祖大寿在闻知袁崇焕被关押后,率兵出逃。这是出自本能的避祸,但更是赋予崇祯帝的一个信号,边军的军阀化。在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之后,终于在1630年六月后金完全退出长城一线,祖大寿领兵回到辽西。

于是便有了我们前文的诸多以"叛国、欺君"的大罪以及袁崇焕的被诛杀。"托付不效",对于皇太极入侵而不知,拦截又不利,事实上有牵强附会,但"专恃欺隐",皇太极能从轻松入寇,说其防守形同虚设,欺瞒圣上并不为过;至于市米资敌和谋款斩帅,1629年,关东本已饥荒,米价高企,大明王朝本可以依靠持久战,将皇太极拖死,但是袁崇焕却在各大边关都拒绝卖粮的结果之下,将粮食卖给了与皇太极交好的蒙古部族,而卖米过程中发现了女真人都不停止,结果皇太极安稳渡过危难;诛杀毛文龙的后果是再无后方势力牵制皇太极,而袁崇焕所希冀的独掌辽东,又有何用,毛文龙部下孔有德等人的叛乱又如何平定?

事实是,在你有所用,能为崇祯所用之时,他可能会隐忍不发,但等你袁崇焕认不清自己定位之后,这些坐实之罪证足矣,而至于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些自然便是附会之言,欲加之罪。

但有市米资敌、擅杀主帅便已经足够。袁崇焕有功,但一样有大过。他也有必死的理由。只不过在大明王朝末年的乱象中,似乎他做出的成绩又是极好的,无可比拟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的军事策略或者说军事素养,能够比肩岳飞,韩信,而诛杀毛文龙、市米资敌所导致的后果更是远非2次大捷能够弥补的。大明王朝的灭亡更不是所谓诛杀袁崇焕,而是在历史周期律中各种矛盾的阈值爆发。历史人物的黑与白,也从来就像镜子。背后不干净,擦的再亮,也于事无补,但奇怪之处我们喜欢亮的。

参考资料:《瞿忠宣公集》《清实录·清太祖实录》《徐光启集》《崇祯实录--怀宗端皇帝崇祯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