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最有替代潜力但技术暂不成熟
目前看来,最有可能部分替代动物试验的技术就是类器官。
类器官指利用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3D)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组织类似物。尽管类器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体器官,但能在结构和功能上模拟真实器官,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体内组织结构及功能并能够长期稳定传代培养。
2021年11月30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基因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就首次将类器官列入基因治疗及针对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的指导原则当中。
节选自《基因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节选自《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不过就目前看,与动物模型相比,类器官技术仍不成熟。
澳银资本研报指出,类器官药物研发市场仍在初始阶段,药企仍在观望阶段,类器官公司的目前收入主要为验证服务。类器官非新药递交的必选项,药企仍遵循适用性策略,且类器官技术成熟度和样本库存量仍有限,成为决策的主要顾虑。
科途医学创始人孙志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短期内动物模型被替代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动物模型是个整体,能提供的价值还很多。今年8月,科途医学刚刚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成为国内首家融资至B轮的类器官领域公司。
但孙志坚同时也表示,从长期来看,芯片、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会帮助加速临床前概念验证,动物模型的使用量也许会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