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在财政问题上,崇祯百般努力,但阻力太大,没有成功。最后逼得崇祯向农民加税,引发陕北起义。
04不逃跑,不偏安,与国同死,后人评说
1644年,李自成一步步逼近北京。左中允李明睿,还有崇祯的皇后,都劝崇祯南迁,崇祯与大臣们商议,遭强烈反对,于是崇祯取消南迁决议,准备与都城共存亡。
崇祯不南迁,大臣们反对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北京有他们老朱家的根--皇陵,弃皇陵而走,是为不孝,崇祯不愿承担这个罪名。还有,崇祯在北京已经指挥不动群臣了,到了南京,又指挥得动吗?恐怕自己会形同傀儡,他累了,烦了,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于是三尺白绫了却生命,也算是实践了朱棣提出的"天子守国门"之训导。
当然,崇祯还想用死证明四个字:我尽力了。
其实,当我们翻开典籍,发现崇祯还有很多优点:包括勤政,《明史》说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包括勇于自我批评,他短短的一生下了六次"罪己诏";还包括勤俭节约……
05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栽刺,后人遭殃
崇祯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并非崇祯造成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