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在玄武门李世民射杀了太子李建成等东宫派;随后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取而代之成为了储君的人选,后来顺利即位为帝。
为什么面对谋权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高祖李渊并未对李世民进行任何的惩处,反而顺利地让其成为了储君的人选呢?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二人之间的父子关系,毕竟在利益纷争不断的皇家,亲情孝义十分单薄。
还是因为李世民文武双全的优秀才干其实才是李渊心中中意的继承者人选,为了李氏大唐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李渊已经失去了太子建成,便已经无法再失去颇有经纬之才的李世民了。
再加上储君之位本来就是高祖李渊在建国前的征战中答允李世民的,可以说李建成的惨死除了与东宫一派对于秦王李世民的嫉妒暗害最终自食恶果有关之外,还与为父为君者李渊的失职脱不了干系。
高祖李渊于太原起兵之前,膝下的几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中当数次子李世民最为文武双全,在早年随从李渊东征西站的岁月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李世民的地位无人能及。
多年以来,李世民在李氏大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李世民身居高位更是军心所向,这虽然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但是也在父兄的眼中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所以唐代建立之后,已经坐稳皇帝之位的李渊并未立马履行曾经在征战过程中答允李世民的储君之位,而是放任太子与秦王两党相争,以维系自己的稳固统治。
但同时,也正是这种含糊不清的态度造成了两个儿子反目成仇。正所谓:成王败寇,最终势力更胜一筹的强者李世民胜出,一举夺得储君之位;而落败的先太子李建成却成为了宫变争斗中的牺牲品,时年三十八岁便早早亡故了。
朱棣"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皇帝,出身布衣的朱元璋幸得贵人相助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得以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