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卡“空中”改变生活,未来手机将被淘汰?(2)

2022-09-30 15:46  腾讯

但是为什么这又成为了发展趋势?现在所推的eSIM卡有三个亮点:

第一,不需要实体的SIM卡就可实现连网,这有助于各种可穿戴设备对人体进行更精密的监测。物联网设备都需要通信,在野外记录自身情况,锁定位置,必然需要利用到移动网络的覆盖实现无WiFi的通信,但穿戴设备用户不太会去选择一个设备购买一张SIM卡,所以eSIM卡可以实现用户电话卡多设备进行关联,并将消费记录汇总在同一张卡上,也可以基于用户的eSIM卡信息实现通信。

第二,运营商可以切换。最适合的场景是旅行,比如在欧洲旅游43个国家不同的运营商,使用eSIM卡可以提前关联前往旅游国家的运营商,这样就不用再去支付额外的漫游费,eSIM卡其实就是将运营商的选择权交给客户,而不再是运营商主导用户选择。

第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过去三星曾在电脑中配备了SIM卡的卡槽,因为不可能保证随时随地都有WiFi使用。现在我们时常会选择开启手机热点来满足其他设备的网络需求,但未来应用eSIM卡就不再需要。物联网包括消费级的物联网智能家居或者共享单车等等都是巨大的市场。

刘兴亮: eSIM卡对普通消费者用户体验可能会有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吕廷杰:eSIM卡有四个特点:便利、低成本、方便出行和安全。

第一,便利,就是通过OTA方式在空中认证关联,不再需要去到营业厅,在线实现办理。另外穿戴设备,eSIM卡共用一个手机号,实现多设备关联。

第二,可能在未来实现各种终端更高的集成度。比如,优化硬件空间,提升其他功能。不再使用SIM卡,耗电和卡槽成本也同样会减少,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功能也会提升,实现更高的效益。

第三,方便出行则是切换运营商,出国时同样通过OTA的方式,空中切换运营商。通过扫描对应运营商的二维码,授权证书,将手机设备号进行关联实现上网,但是一旦更换手机,你所做的切换运营商业务包括可穿戴设备的相关信息都需要重新设置、重新关联。

第四,对于安全,有两种极端说法,有人认为非常安全,使用eSIM产生的数据,如果物理设备丢失,终端厂商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管理解决程序会自动帮你删除;另外有人认为包括空中设置、空中激活的过程都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如果密码、手机号等等隐私信息在空中被不法分子拦截,那么隐私保护方面会就会存在问题,但我认为eSIM卡会在未来不断通过技术逐步解决类似的问题,肯定会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总之,eSIM卡的便利、低成本,方便出行和安全方面对客户来讲是有利的。

02

eSIM卡本身不收费,中国内地市场推广还要两年

刘兴亮: 有人问到运营商是阻止eSIM卡推广的元凶吗?另外运营商对于eSIM卡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手机推行eSIM卡会在何时来临?

吕廷杰:推行eSIM卡,对于运营商客户的管理权会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SIM卡是一个入口,是连接网络的入口,网络都是由运营商投资运营的,它需要回报。如果运营商离开,最终的网络运营肯定是由终端的生产厂商来掌握,那么运营商投资建设的网络就无法很有效的得到回报。

不光是中国的运营商,国外的运营商对此都不是特别积极。因为SIM卡作为入口、风口,一旦被别人掌控就会丧失主动权。

运营商现在怎么做?特别是大量的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应用它需要eSIM卡,所以在中国,工信部在政策上是禁止手机使用eSIM卡,保护运营商投资网络所消耗的费用,保证利益,但对于穿戴设备物联网是开放的,是被鼓励积极推动的。

当然运营商可能会在未来允许既有eSIM卡又有SIM卡并存的手机出现,进行一个过渡,毕竟客户们需要方便,尤其是在国外进行运营商切换是很有必要的。

三大运营商如今也都在陆续的研究或者推出所谓的超级SIM卡,去解决主动权的问题。超级SIM卡它可以最高容量可达到上百GB,而且它既可以做存储又可以实现NFC的功能,通过无线射频的芯片利用电磁耦合的方式读取数据进行使用。

超级SIM卡,来源:中国移动

eSIM卡本身拥有更广泛的用途,不仅仅是手机,各种物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都可以利用eSIM卡实现通信,所以,我认为最大的用途是在新兴物联网场所。

刘兴亮: eSIM卡需要额外收费吗,另外现在的中国手机用户其实已经习惯了双卡双待,那么一个eSIM卡里面到底能够接入几个号码?

吕廷杰:目前中国的资费管理体制,很可能会产生"座机费"。

当你多出一个账号、一台设备它就多出了管理成本,因为腕表的使用规律与手机不同,它需要匹配与腕表相适配的服务,这会产生额外的费用。

有人会认为座机费不合理,但多出一个终端必然会产生管理费,数据库中的开销同样会增加,至于收多少费用合适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eSIM卡本身不会增加费用,关联到你的手机账号,就相当于手机号进行消费。

对于eSIM卡能够接入几个手机号的问题,目前苹果在北美推出的iPhone 14最多支持八个号,但是它同时在线的号只支持两个,仍相当于一台双卡双待的机器,不过这也是一个技术问题,现在认为8个号码是可以满足使用的,如果再增加,软件、硬件的成本同样会上升。

刘兴亮: eSIM卡从提出,到商用中间为什么迟迟不能落地?

吕廷杰:第一个原因主要是因为运营商不想放弃对客户的管理权,运营商对于eSIM卡需要进行比较分析,所以现在eSIM卡也做出退让,不再过多的侵犯运营商的权益。运营商的网络毕竟是重资产,它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不断的更新换代。

第二个原因,如果要推行eSIM卡,它需要有国际标准,否则你无法用一个证书随意切换运营商在国外漫游,过去可能eSIM卡的规则是由厂商发起并且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去做,但在国际标准出现后厂商必须按照国际规范再去设计它的终端,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实前两年已经在国外陆陆续续推广,但也是在2016年之后才正式拥有eSIM卡相关的国际标准。

刘兴亮: 能否预测一下,中国的手机何时才能够支持eSIM卡?

吕廷杰:联通曾在2018年做过穿戴设备的相关测试,其他的两家运营商是最近才逐步的进入试验。我觉得仍需要一段时间摸索过程、利弊权衡,况且超级SIM卡做为竞争产品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如果运营商能够看到eSIM卡对网络的消费会有拉动性的作用,我相信会很快达成相关的协议,因为工信部也是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运营商的意见来做出决定,包括入网设备的检测,能否支持eSIM卡设备入网等等,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工信部。

我觉得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毕竟国外也才开始推广,根据国外情况和运营商反应再去决定eSIM卡能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