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智能手机市场相对比较饱和,而智能手表的渗透率还在早期,发展空间更大。
另外,从智能手表的功能上来看,智能手表正有着"脱离"手机的趋势。从接听电话,购物付款,再到如今听音乐、出行、社交,从最初的时间呈现、运动数据记录、再到"健康管家"、"生活伴侣"的角色,手表和手机的定位愈发区隔开,甚至于绝大部分时候智能手表已经不再需要手机作为支撑。也就是说,智能手表不再是手机的"附属品"。
据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为1.2亿块,整体市场"蛋糕"仍在快速增长,苹果手表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三分之一,只有3000多万块,这意味着距离市场"天花板"还有很远的距离。
因此,任泽平这一评论并没什么意义,我们应该从苹果发布会中解读出最新的产业趋势:具有前瞻眼光的创业者们,不妨认真考虑围绕智能可穿戴进行布局了。
值得注意的是,9月21日,任泽平再发微博称:iPhone 14可能通过价格歧视收智商税。
"价格歧视"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在经济学的语境里,价格歧视并不违背道德,也不违法。
任泽平作为经济学家,不可能不懂"价格歧视"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他将价格歧视和智商税联系起来,似乎有意误导人们往负面和贬义方面去思考。
我们再次摆脱任泽平的思维轨迹,来看看苹果的价格歧视是怎么回事。对照经济学的定义,苹果采取的是"三级价格歧视",就是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地域,收取不同的价格。
之所以苹果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销售策略、有不同的定价,这是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同样一种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
所谓需求弹性,就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价格提高一点需求量有多大的变化。人们对一种产品趋之若鹜的地区价格就定得高一点;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需求弹性很高,对价格的变动很敏感,那么定价就会低一点。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由于iPhone 以往在中国市场多次出现热卖现象,以致苹果定一个相对高的价格。这本来是由市场决定的商业策略,但在任泽平看来,这是苹果认定中国消费者"人傻、钱多",进而实施"割韭菜"的阴谋。如此基础的经济学现象被曲解,任泽平似乎有点对不起"经济学家"这个称号。
让商业回归商业。作为经济学研究专业人士,任泽平本应宣扬市场主导和尊重商业的意识,但他漠视商业的原则,也不深入挖掘可预见的产业趋势,反而将个人情绪夹带进公共商业评论中,甚至企图以某些情绪带动公众的节奏,这实非一位经济学专业人士应有的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