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堂食用的是预制菜?上半年投诉量增多,中消协建议强化规定(3)

2022-08-05 16:53     时代周报

回顾预制菜的发展历史,上世纪90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进入中国,净菜加工场和配送工厂等就已经出现。2000年前后,国内开始出现好得睐、味知香等专业预制菜企业。2014年后,随着外卖平台的飞速发展,预制菜在B端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如今,预制菜由B端下沉至C端的需求来源于疫情--省事、简便的操作能让厨房小白也做出一桌好菜。B端与C端的双重需求增长,让预制菜成为炙手可热的生意。不仅京东、饿了么、盒马、叮咚买菜等互联网平台玩家纷纷跨界预制菜,全聚德、呷哺呷哺等餐饮巨头也开始布局,甚至上游原料端的农林牧渔企业也悄悄加入。

左少杰告诉记者,"线下餐饮使用预制菜,主要是为了达到出餐的标准化和快捷化目的,另外也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中央厨房和工厂里制作出的产品卫生管控程度较好,并且标准化程度也更高。倘若用人手工处理菜品,肯定会有误差,但车间和机器来处理菜品,误差会小很多,标准化程度更高。"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餐饮行业人工成本高,尤其是后厨,因此使用预制菜可以节省人工成本,从而降低整个餐厅的经营成本。

难解的知情权

虽然线下餐饮行业应用预制菜是出于安全、便捷等原因,但是餐厅和外卖在使用预制菜出餐时,是否应该尽到告知消费者的义务?

"线下餐饮行业在使用预制菜时,应尽到告知消费者的义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俊海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制菜和现做的菜在制作时间和口味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应该提前告知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

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分析指出,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预制菜等新业态研究,强化从业人员资质、进货渠道管理、标签标注等规定,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当前,预制菜根据预制程度共分为4个品类。分别为即食预制菜,如八宝粥、午餐肉等;即热预制菜,也就是需要加热后食用,如自热火锅、泡面等;即烹预制菜则是如牛排、速冻水饺等;而即配预制菜,则是那些洗好、切好的菜。

不过,无论是上述哪种品类的预制菜,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对于预制菜,消费者的顾虑有三点:一是食品安全,二是食品口味,三是种类多样化。

赖阳则表示,"告知消费者是否使用预制菜,实际上也是把选择权赋予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品尝全国知名连锁餐厅标准化的餐食,还是去街边的小店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在他看来,"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并非是'低人一等',而是为了保证出餐效率和菜品标准化。倘若未来使用预制菜品,且有配菜比例标识后,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蔬菜类、肉类、海鲜类等分别的占比,这也是餐饮行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化的趋势。"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