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演员40年前跟着父母搬到香港,因表情包走红来内地发展

2022-08-02 11:04     自拍

我,香港演员,40年前跟着父母搬到香港,53岁回到内地

大家好,我叫麦长青(@麦长青),是一位祖籍清远,生于广州,成长于顺德和香港的演员,目前在内地发展事业。我在1987年在TVB入行以来,曾演绎过《天龙八部》的游坦之、《西游记》的沙僧、《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的梁非凡等上百个角色。相对于我本人,内地的朋友可能更了解我不同角色的表情包,而这些表情包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我。目前,我跟上了北上工作的浪潮,在大湾区开展了自己事业第二春。

2022年5月30日,我在广州猎德桥附近。

1968年,我出生在广州老城区。在我出世之前,我爸爸已经在香港做推销员,只有在广交会期间回家十几天,奔波两地。家里只有妈妈带着我。按现时的说法,我也属于半个留守儿童。

在我出生之后,我妈妈从广州搬到顺德伦教老家。我也在顺德度过了12岁之前的童年。顺德在当时几乎是个大农村,蓝天白云,我过着很幸福的自然生活:光着脚在田间捉迷藏,在浅沟跳水、游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花生田收割后,在地上捡起残余的花生,拿回家加盐煮一煮,就成当时唯一解馋的零食。

这段时间,我父亲每个月都从香港寄钱给妈妈和爷爷奶奶,我妈妈也出去绣花帮补家计。这样的日子直到在我12岁那年有所改变--我的弟弟出生了。妹妹和弟弟出生以后,妈妈也觉得总是分隔两地不是事,最终决定全家搬到香港团聚。

我在内地时的照片,大概8岁左右。

时隔40年,我仍然对第一次去香港的那天历历在目:在过关之前,火车两旁一路上都是农田、河道、平房;过关之后,楼房密度越来越大,直到出现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对我形成非常大的视觉冲击。

我对香港第一印象是震撼,但第二印象就是拥挤了。在香港,我住在九龙仔那边,现在那边已经是豪宅区和城市大学,但在当年只是"木屋区",在这里居住的市民收入普遍比较低。搬来香港后,我们经济压力更大。我和妹妹要读书,我弟又还小,处处都是花钱,所以来香港后,不仅我妈,连我都在平时和假期要去做兼职帮补家计。

香港当时加工业发达,家庭主妇会在厂里接些手工活回家做帮补家计,穿胶珠、拼公仔、剪裤头。我也一样帮妈妈做兼职,同时节假日和寒暑假几乎都用来赚外快,偶尔去服装厂做清洁工,哪里能来钱,我就去哪工作。我平时上学兼职能每个月能赚800元左右港币,暑假做"长工"能赚一两千元,够我一个月的学费和"书簿费"(购买教科书的费用)以及个人开销。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逐渐学会了节省和精打细算。学校离家远,我上下课都要坐地铁,每趟要花1.5元港币,加上早餐钱,每天大概要花10元港币。学杂费和开销基本是靠打工赚回来,很少问家里拿钱。

我中学时代的照片。

在香港期间,我在一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念过书。在那个年代,内地赴港的学生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学习和交际:我们除了中文和中国历史两个科目之外,都是用英文教学(香港在当年大部分学校都是英文教学),而且中文的内容也是用繁体字来书写,我们很难跟上学习的进度。

交际上的问题更严重,特别涉及歧视问题。我比较幸运的是,本地同学对我非常友善,但小学时有一位老师,曾明目张胆地表达他歧视内地学生的想法,这让我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因为繁体字和英语教学,让我学习进度较慢较慢,这也曾让我失去自信。

幸好,这种老师只有一个,大部分香港本地老师都非常友善,甚至在下班时间主动给我们补课,给我们用中文讲解各科目英语教材的内容,想办法让我们跟上进度,甚至编了一些对照笔记给我们。老实说,我所在的学校并不是一所成绩很好的升学学校,甚至被叫做"飞仔"(顽皮捣蛋的孩子)学校,但这些认真的老师,我一辈子记着他们的好。

同样也是这些老师,让我产生了自信,并鼓励我选择走上正确的道路。

我在TVB的第一张的艺员照片。

香港的义务教育到中三(相当于内地初三)就结束了,在中四之后就开始自费念书,或者去读各类职业学校,大多数同学也会在这时候决定要不要升学,这也被称为"中三淘汰线"。我父母坚持让我继续读下去,让我很幸运地多念了两年,但到了中五阶段,我也得想生计的事情了。

我后来在学校积极参与了不少课余活动,但在我老师眼里,我还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我的历史老师--也是给我补习的老师,在我决定去参加TVB的《超级新星竞选》时,他鼓励我积极参赛,一方面希望我锻炼一下自信心,一方面也希望我多试试不同出路。

这个赛事是TVB首次不限类别的比赛--以往都是特别美型或者歌喉特别好的人才才有机会,我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参加了,放到全香港更有7000多人报名--当年香港才500来万人。

我一开始抱着玩的心态去的,没想到通过了初选。父母却对这选择不太赞同,妈妈认为我们这些基层家庭,比起其他参赛者,我们条件太过"寒酸",连参赛的正装都没。我当时也有想过警队。只是通知比赛的电话比警队的电话更早,我个人也不甘心就此放弃,就果断向父母表明,我想走演员这一条路。

妈妈默默地陪我去参赛。当时比赛是需要自备服装的,其他选手都穿西服正装上阵,我却穿着牛仔裤T恤就去了--实际上那也是我最好的衣服了。妈妈见状再次犹豫:"要不别参加了,我们连西装都没。"幸好一位TVB高层看到后说了一句:"T恤牛仔裤很阳光",保住我一线希望。

次日,我妈妈突然带我去旺角,给购买我购买了人生里第一套正装,花了1500元港币--80年代的1500元港币,对她来说,这是全家人一个月的开销。

我心里极其难受,家里一直以来都是省吃俭用,我几乎没见过一次性花这么多钱的消费,更别说只是用来买一套衣服。我妈妈当时没说什么,我也最终没开口阻止她--我知道她是要支持我发展自己的事业,我自己也很想要这套服装参赛,一套西装是必要的敲门砖。但她付钱时的背影,我一辈子忘不了。

我下决心要做出成绩报答她,没想到这时间比想象的要长多得多。

当时是1988年,无线艺人训练班已经培养出很多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等人,我们将训练班称为香港演艺界"少林寺",寓意培养出大批演艺人才。当我在《超级新星竞选》止步于准决赛,却被邀请进入了第14期的训练班。我那一届也是人才辈出,包括有郭富城等同期同学。

1987年左右,我和郭富城以及其他同期同学合影,背后中间是高宏老师。

当年的训练班虽然已经名满天下,但也没有工资拿。现在回看起来,训练班的气氛与课程也很普通--早上10点上课,下午4点下课,但有时要交完作业--也就是现场实拍的片子才能放学。老师们也会教你怎么演戏,塑造角色、塑造人物,见差不多了,给一个剧本你去演绎,怎么去走位和看镜头,在我看来非常注重实操。

我主动请缨做了摄影的班委,帮同学拍摄,所以每回都是最晚才能走,但也给了我更强的镜头触觉感。正式入行后,我不需要摄影师提醒就知道是特写还是全景,特别容易搭戏。

训练班出来后,人人都要经历的"跑龙套"角色。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