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长平之战胜败的关键,并非在于两军主帅军事指挥能力的高低,也非在于两军兵力之多寡,其根本是在于秦赵两国的国力差距。
长平之战,秦军投入六十万,赵军投入四十五万,这是一场赌上国运的大战役。因此,双方谁也无法有能力取得速胜。尤其是赵军主帅廉颇,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决定固守营垒,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寻找秦军弱点,再一举击败他们。这便将长平之战拖入了僵持阶段,从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抗,转变为国力的消耗。悲剧的是,廉颇这种打法,以赵国的国力根本就耗不起。秦国的综合国力实在太强大了,针对廉颇的坚守战术,秦国直接调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使秦军得以直接从水路运粮,极大的提升了前线的粮食供应效率,其运粮速度和体量,比路途更近的赵军还要快。
此外,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家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耕战结合的社会生产,使得秦国国内的粮食供应,足够支撑秦军数十万大军打消耗战。但赵国不行,这样僵持没几个月,赵国国内的粮食就已经消耗完了。同时,长平之战又抽空了赵国大量的青壮,使得赵国后方的农业生产大受挫折,很快国内也到了无粮可食的地步了。因此,赵军如果继续坚持廉颇的战术,他们最终将会败给他们自己。而这才是赵国最终决定起用赵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