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光绪朝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与之前的各种冤案相比,时代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了。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各国逐渐获得了在华办报的权力。自1860年以来,仅是耶稣会士主办的报刊就多达七十多种。在诸多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商人创办的《上海新报》和《申报》。这些报纸以关注社会问题为宗旨,评议时政,针砭时弊,起到了广开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在当时获得当时很高的社会美誉度。
杨乃武案经《申报》披露后,引起社会震动,譬如对案情的"京城验尸"环节,《申报》记者直击现场。以《刑部审余杭案》为题,作了精彩的报道。
文中对验尸过程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比将骨殖取出,尚有残赀败血,故变无须蒸洗。查其应受毒之骨节,则皆洁白,无丝毫青黑痕。"以及现场人物的反应描写,如杨乃武之妻的愤怒之情:"杨乃武之妻杨詹氏,忿激之气溢于眉宇,亲执利刃拟剜刘令之腹,为旁人劝阻始止"。同时也对比描写了徇私舞弊的县令的丑态:"刘令至是始咨嗟踯躅,神色怕遽,免冠自跪于提牢厅前求救命,叩头有声"。
申报还将舆论矛头直指浙江官员草菅人命的黑暗。1874年12月2日,申报头条刊登《论余杭县案》,向地方官僚直陈意见。"古今天下之冤,实无甚至于此也,可谓奇而益奇之冤也。查被屈者本有科名之人也,以枉例使有科名无罪之人陷法死于非命,又于死前极加五刑,使之七次昏绝,惨虐冤抑,更孰于此耶?"
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两次赴京上告,申报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12月7日和8日,全文刊载状文,并配发评论,直接质问官吏:"乃读邸报都院奏稿则已全行删去,并不提及,不知何故,岂其中变有所护耶?"。而评论中对徇私枉法官吏的谴责,更是毫不客气:"私仇不胜公报,公论不可逃,即使昭雪无期,典刑立正,彼阎罗老子变漫无黑白耶,将亦力为回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