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这个事儿,可以肯定地说和曹操以及司马炎这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

墓志铭拓片
在魏晋以前,记述墓主人的姓名、事迹、功德等信息主要通过立碑的形式实现。到了东汉末期,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豪杰并起,逐鹿争锋,搞的是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就是大族的经济生活一样受到影响。这个时候,立碑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很多人家已经没有这个能力。
再加上各路诸侯为养兵养战,盗墓之风狂起,这时候再立碑,无疑等于给盗墓贼指路。
在这种情况下,下葬立碑,标记墓主人,为墓主人歌颂功德的风气已经大不如前。接着,就是曹操开始禁止立碑,建安十年,曹操以"天下凋敝,下令严禁厚葬,又下令禁止立碑。"而且基本上都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执行。
到了司马氏代魏。咸宁四年,司马炎又下禁碑令,说:"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司马炎的意思很简单,费钱不算,还自己私自刻碑"吹牛"----所谓私褒美。
曹操下令严禁立碑,催生了墓志铭的出现
比如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不过是个普通人,但是家里有钱,刻的起碑,碑文就写得天花乱坠,各有甚者,本来活着的时候,是个盗贼,死后立碑能给写成个伯夷叔齐再生。司马炎大概觉得没有经过官方批准就这么干,他觉得这很不好,所以下令禁碑,毁碑。
地上不让搞,那就向地下发展喽,墓志应运而生。
现在一般认为墓志出现在南朝的刘宋,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了,我个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墓志应该是出现在南北朝比较靠谱。
墓志可以理解成是存放于墓中,记录着墓中死者传记的砖或者石,一般以石头居多,而且墓志的大小,在后世也逐渐开始有个固定的形制,比如出土的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志盖上题有"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但是墓志的规格是"长73厘米,宽75厘米"。这样的规格形制是初唐三品官员的规格。所以我们知道墓志的形制,就知道上官婉儿下葬之初,刻写墓志的时候,是按照婕妤(三品)的身份来安排丧事,但是后来政局的变动,实际是赐昭容身份下葬,但是墓志没有重新刻,只是在志盖上刻上了新的身份。
上官婉儿图片
古人为什么下葬要附墓志铭呢?当然不是特意为盗墓贼准备的,墓志铭的墓的王俭《丧礼》 中说得最清楚。
"魏侍中缪袭改葬父母,制墓下题版文,原此旨,将以千载之后,陵谷迁变,欲后人有所闻知。其人若无殊才异德者, 但记姓名、历官、祖父、 姻媾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文。"
这段话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墓中埋志,是为了千载之后,后人可以根据墓志知道这里埋过什么人,他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墓志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它分成两个部分,志用来记事。铭是为了赞美。
具体说到"志",严格的来讲,要包含"十三事"。一般要包括墓主人的姓名,籍贯,仕途经历,爹是谁,爷爷是谁,祖上是谁,娶谁当老婆,子嗣几个,都是谁,家族中如果有其他显耀的血亲也会写上,比如叔叔是谁,当什么大官,如果老婆不止一个,那么原配,继室也要分别写清楚,对老婆的家世,尤其是出自名门比如她爹是谁也要写清楚。
比如:夫人平原刘氏,父乘民,冠军将军、冀州刺史。后夫人略阳垣氏,父阐,乐安太守。"
大概就是这么个格式。
至于"铭"主要是为了赞美,比如上官婉儿墓志铭说她:
"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
巨阀鸿勋,长源远系,冠冕交袭,公侯相继。爰诞贤明,是光锋锐,宫闱以得,若合符契。
总之都是一些好词,用来说明墓主人的不同寻常值得夸耀之处。
所以,总结来说,古人下葬附墓志铭,其实有几个功能,第一就是标记,这个墓是谁的,而不是无名无主。第二是活着的人尤其是子孙对墓主人的缅怀,如果是官,墓志还有严格的形制,而且所用的文字还可能体现官方的态度,第三,就是想那怕是千年之后,也能为后人所知。
大概这也符合中国人的活不了千年,但是要能流芳百世,千载留名这样一种愿望。
墓志铭因为记载了很多历史的信息,而且很多信息未必载于正史,所以它也成为现在人们研究历史一种很有用的材料来源,这个大概也算是千载之后,陵谷迁变,后人有所闻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