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清廷内部,以翁同龢为首的保守派处处掣肘洋务派,帝党、后党也是纷争不断。慈禧为给自己过六十大寿,还挪用海军军费。黄海海战炮声雷雷,紫禁城内锣鼓喧天。这样的朝廷焉能不败?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率团前往日本谈判。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乘船到达日本马关,随即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展开谈判。会谈结束后,李鸿章返回住所,遭到日本极端分子小山丰太郎的刺杀。李鸿章左脸被子弹划伤,流血不止。经过包扎后,李鸿章继续与日方谈判。谈判桌上的老手李鸿章利用这次刺杀事件成功地让理亏的日方减少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4月17日,双方正式签订《马关条约》。
公允的说,李鸿章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是尽职尽责的。一位七旬老臣不顾舟车劳累,抵岸就展开紧张的谈判,即使被刺伤仍坚持工作。在谈判技巧上也不愧为谈判桌上的老手。若是换做另一个人,可能清廷损失得更多。但是"弱国无外交"才是谈判桌上的真理。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获得巨大的利益,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李鸿章在签约后,立马成了千古罪人,遭到国内一片指责、唾骂。慈禧"顺应民意"罢黜了李鸿章的一切职务。
赋闲在家的李鸿章没有想到,六年后还会有更加屈辱的《辛丑条约》等着他。
李鸿章理想成为大清的铁血宰相。实则,不仅是大清的裱糊匠,还是大清的"背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