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此人本就生性多疑,诸葛亮正是摸清楚了他性格中的这一特点,使了一出空城计。司马懿见城门大开且无守军,城内街道空空荡荡一望见底,顿时心中的疑点重重。司马懿心知诸葛亮的能力,因此从不敢轻敌,面对这样一座空城,司马懿以为城内有埋伏。因担心进入敌人设下的陷阱,司马懿撤军了。
后世在看空城计的时候,心中不免疑虑。司马懿兵力充足,占尽优势,他为何不直接射杀城门上自己此生所遇最捉摸不透的敌人诸葛亮,然后派一小队进城门打探虚实呢?这样一来,司马懿就能轻易识破诸葛亮的计谋,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其实空城计取胜的关键,除了因为司马懿生性多疑,并且傲慢自负,不愿意白白损失一兵一卒以外,还在于诸葛亮身边立着的童子。空城计的疑点,不是诸葛亮而是他身旁的童子?难怪司马懿会撤兵
当时诸葛亮在空城墙上弹琴的时候,脸上是一派云淡风轻的表情,面对十万大军,诸葛亮没有带上武功高强的护卫,而是带上了手无缚鸡之力且年幼的两个童子。这一点让司马懿觉得诸葛亮胜券在握,因此不敢贸然前进。再者,童子的心理素质与诸葛亮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诸葛亮有本事面对强敌而装作云淡风轻的样子,而年幼的童子不可能在面临生命危险时还能装出淡定的神色。诸葛亮身边的童子脸色平静而自然,并且立于十万大军前而面不改色,说明他们十分有底气,连童子志都给人一种胜券在握的感觉,司马懿还有什么理由不怀疑呢?为了稳妥,他最终选择了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