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从这段记载的逻辑关系来看。赵匡胤在出征前一天为什么会专门找韩通喝酒?王彥升进城后为什么二话不说就直奔韩通而去?答案只有一个:整个开封城里只有韩通一个人没有向赵匡胤靠拢,所以他在行动前亲自上门劝降,结果失败。既然不为我所用,那就是我的敌人。所以,关门,放王彥升。
第二,从作者王巩本人来看。王巩是真宗朝著名宰相王旦的孙子,人品正直,口碑极佳。他在北宋中后期有一个庞大的朋友圈,除了冯京、司马光对其极其赏识外,刘挚、吕大防两任宰相也都"爱其才",刘挚甚至与之结为姻亲,为子娶王巩女。他与当时众多名士也交游甚广,黄庭坚、秦观、王安礼、谢景温均在其列,与苏轼兄弟尤为亲近。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王巩身在体制内,却不惧权贵,仗义执言,尤喜指摘朝政。他早年就以"上书言事,多切时病"著称,为此虽屡遭贬谪仍秉性不改。尤其是因苏轼"乌台诗案"被贬,好不容易从宾州归来后,却立马"言事如故"(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后来,王巩变本加厉,又上书议论皇家事务,结果再次被贬。宋哲宗元符元年,更是"坐元祐中及元丰末累上书议论朝政,欲尽变先朝法度,追毁出身以来告敕,除名勒停,送全州编管",直接被双规管制了。
第三,从正史的可信度来看。自两汉以降,由于官方修史和"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理论的兴起,历史开始被官家横加干涉和随意篡改。对此,即使是"千古一帝"李世民也未能免俗。所以,正史记载的未必是真。反观王巩,他一生不仅著作极丰,而且态度严谨,除《闻见近录》外,《随手杂录》和《甲申杂记》也历来为后世史家所承认和推崇,其记述也多为人所引用。其中,关于赵匡胤不杀柴荣两幼子、并把其中一人托予潘美所养的故事(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即出自于《随手杂录》。
而且,乱箭射杀韩通更符合人性和当时的情境,而宋史中的记载则修饰痕迹严重,有文学化和艺术化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