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快速到达关中平原有四条路可以走:从西至东,分别是陈仓道(散关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谷,其中散关道直达陈仓,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走的这条路,但是这条路过于平坦,道路两侧又全是树林,很容易被埋伏,因此反而不适合进军。褒斜道又称图中的斜古道,这条道路直达郿城,但崎岖难行,适合小部队偷袭,但不适合大部队行军。骆谷道又叫图中党骆道,这是第四条路里面最近也是最难走的一条,翻山越岭,道路崎岖艰险,李白的《蜀道难》里,说的就是骆谷道。
最后一条就是子午谷,这条路离长安最近,而且比较冷门,所以魏延曾提出出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建议,但被诸葛亮否决了,他认为这样太冒险,子午谷偏远艰险。五千人能有多少活着?就算能到长安城下,也不一定有战斗力。你魏延凭什么认为?靠着个半死不活的5000人就一定能把长安守将夏侯楙吓跑,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打下长安,你又能守多久?毕竟魏蜀两国还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和兵力差距,打下来守不住也没什么用。三国志里说魏延的目标不是长安,而是东面的潼关。他要跟诸葛亮一起把关中和陇西地区的所有魏军全部包围。其实不管是长安还是潼关道理都是一样的,风险大于收益的事儿,诸葛亮是不会同意的。最终这四条路诸葛亮全都放弃了,他选择了最远的一条路,那就是绕路祁山,攻打陇西五郡,从这里能看出诸葛亮和魏延表面上是战术上的,但实际上却是战略观点。
诸葛亮的目的不是长安城,甚至不是关中平原,他是要先拿下陇西地区对整个关中形成泰山压顶之势,然后再步步蚕食,稳扎稳打,细嚼慢咽,而不是要一口吃个胖子。北伐开始后,诸葛亮先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兵马作为疑兵,摆出要从褒斜道北上进攻郿城的态势,来吸引魏军阻力。曹睿果然上当,他命大将军曹真火速率主力赶往郿城,抵御赵云。诸葛亮则趁机亲率主力向祁山发起进攻。诸葛亮声东击西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个陇西的魏军都没有防备,蜀军杀到,根本无力抵抗,陇西五郡,其中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未做抵抗便投降了。只有广魏郡和陇西郡还在顽抗,不过也已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