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马超之间爆发的潼关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与小说中的描述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按照小说的描述,先是钟繇丢了长安,之后曹洪与徐晃又丢了潼关。而据《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载:"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这意味着在战争的开始阶段,马超等人就已经占据了潼关,而此时的曹洪与徐晃尚在中原集结。故此,小说中曹洪丢失潼关的情节仅仅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
至于曹操在潼关遇险,最终被曹洪所救,也是子虚乌有之事。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曹操在潼关之战最为凶险的情况发生在济河。《三国志·许褚传》载:"(许褚)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三国志·武帝纪》称:"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在许褚与丁斐的掩护下,曹操这才脱险。
至于小说作者为何要需要这个故事情节,原因非常简单,一来是为了突出马超的神勇,二来是贬低曹操。从真实的历史来看,除了在济河遇险之外,在整个关中之战期间,曹操一直掌握战局的主动。尽管马超大军骁勇善战,且以骑兵为主,但曹操战术灵活,妙计迭出,令马超顾此失彼。短短几个月,马超主力被曹操歼灭。如果不是曹操过早撤回中原,马超将难逃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