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牌楼向西一直走700米左右,就到了"蛇文化博物馆",馆长是子思桥村的村民杨洪昌,
从创建到登记注册并对外开放,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这位杨洪昌,便是带领整个子思桥村开始养蛇的第一人。
杨洪昌如今已年近古稀,身子骨却非常健硕,
半人高的砖墙,他轻而易举地跨过去,蹲下身子掀开了脚底的木板,他说这是蛇池,木板下面是泡沫塑料做的蛇巢。
眼前是密密麻麻的暗红色的蛇,突然的光照让它们受到惊吓,开始不安分地到处乱爬,互相缠绕,有的已经溯着墙壁爬到墙头,杨老一一将它们抓到手中,转眼间已经抱起二三十条蛇,拿给记者看。
记者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吓得连连后退,没想到脑袋似乎扫到什么东西,转头一看,头顶的树枝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挂上了好几条蛇,吓得记者不停尖叫。
杨洪昌却司空见惯一般,乐得哈哈大笑,从容地说道:"不怕,它们不会攻击人,再说这些都是赤练蛇,没毒。"
博物馆
杨洪昌年纪很大了,生意也做得很大,但每天都会亲自抽查蛇的养殖状况,"一一检查是不可能的,太多啦",杨老笑着说到,养了近三十年蛇,大概状况哪怕不看心里也有数,但习惯了,总是想看看。
随后杨老清理好蛇池,邀请记者进了家,喝了点茶,就开始讲述自己是如何与蛇结缘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子思桥村只是一个默默无名、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村里人世世代代靠种地为生,寻常年月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年轻人们为了发展陆陆续续走向城市,村里人越来越少。
杨洪昌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小家境贫寒,没吃过几顿好饭,没过过几天好日子。
父母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杨洪昌早早地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常年起早贪黑干重活,营养又跟不上,二十岁出头时,杨洪昌便患了一种叫做"强制性脊柱炎"的病,经常疼得直不起腰来。
资料图
要是患个其他的病,倒还好说,但这种病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判了刑,
强制性脊柱炎在那个时候几乎是不治之症,号称"不死人的癌症",尤其对于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来说,杨洪昌已经无法再干活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会失去收入。
于是杨洪昌与父母想尽一切办法去治病,虽然家境拮据,但为了这个病,还是不惜一切代价去求医问药,可不管什么医院还是偏方,一直没有什么效果。
几经辗转后,杨洪昌来到了上海,这里条件更好,名医更多,机会也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