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吃几顿饭?“一日三餐”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23-09-05 11:02     360kuai

在现代,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干饭人"来说,一天三顿饭早就成了标配,缺一顿不吃就饿得不行。其实在宋代以前,人们的进食还没有这么"奢侈",饮食习惯是一天两顿饭居多。宋朝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繁荣,大街小巷的"市"也日渐多起来,尤其是"夜市"的出现,导致老百姓晚上出行活动的频率增加,一日两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进食需求,于是增加了晚上这一顿,延续下来变成了更令人满足的"一日三餐"。

在宋朝之前,虽然皇帝贵族可以吃三四顿饭,但老百姓是固定一天两顿的。根据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记载的"朝曰饔,夕曰飧"可知,古人每天的第一顿早餐被称为"饔";而第二顿饭则是"飧"。这两顿饭,一般都是指的早午两餐,只不过午餐的时间要比咱们现在晚一些。

那么,为什么出现"一日三餐"的转折点,会是在宋朝呢?

首先,是因为宋朝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老百姓经济上富裕了,才有东西可吃。在宋朝之前,水稻是没有被普及推广的,"白米饭"还是寻常百姓家难以吃到的"奢侈品"。比如隋唐时期,人们主要的吃食是豆子,食用过多会导致肠胃不适,但皇室贵族却可以顿顿吃到大米。

到了宋朝,占城稻从越南引入到中原,这种水稻不仅成熟早,而且抗旱能力强,到北宋时期逐渐推广到东南地区。另外,宋朝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此同时也给南方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劳动力,再者南方农民也在努力培育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南方的水稻产量只要足够多,就能保证全国的粮食供应,产出量有多丰盈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出量也在不断增加,宋朝时水稻产量已经跃居粮食作物的第一位。此后,"白米饭"也进入寻常百姓家,饥寒问题解决了一大半。

其次,都市商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活习惯。根据历史记载,宋朝时期有两个最大的商业都市,分别是开封和杭州。这时候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甚至还有"草市",开放的朝廷政策、繁荣的经济环境等优势条件,带给商人们的机会越来越多,商业发展也愈加繁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很好地展现了宋朝商业都市的繁荣盛况。尤其是宋朝"夜市"的繁华发展,导致在以东京为首的大都市里,人们的"夜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在王建的这首《夜看扬州市》中,也可以大体看到夜市的热闹与繁华。因为"夜市"的出现,再加上宋朝也没有了宵禁,人们晚上出行逛街游玩,活动量变大了,累了饿了就在"市"上买点东西吃,渐渐地,第三顿饭也成了生活的常态。

此外,从古时候"一日两餐"转变为宋朝的"一日三餐",除了上面所讲到的原因,还有一个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

自封建社会初始,我国历史上便有着"农业立国"的理念。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常态中,种地是要顺应自然条件的,而且没有灯,到了晚上只能用蜡烛照明,可是蜡烛又并非家家户户都能用得起,大多农民都是顺应大自然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黑了就早早睡觉。此外,古时候娱乐休闲项目少,且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的,所以很多"夜猫子"也只能被迫进入梦乡。睡得早,活动量不大,自然也就能省掉晚上的那一顿饭了。

总而言之,宋朝开始出现的"一日三餐",其实是老百姓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的一大表现,从侧面也反映了整个大宋经济发展的繁盛景象。除了粮食产量的与日俱增,朝廷政策的大力扶持,还有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助推了"一日三餐"这一生活习惯的转变。它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现象,而是随着经济逐渐繁荣出现的历史的必然。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