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日报报道,统一采用城镇居民标准改变了以前对城乡不同户籍身份的居民认定赔偿数额差距较大的情况。比如,受诉法院地在北京的农村居民受害人死亡,如果按照统计部门公布的2020年度农村居民指标计算,最高可获得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死亡赔偿金)约102万元,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修改后,居住在农村的居民也按照城镇居民指标计算,最高可获得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死亡赔偿金)约234万元。
破除"同命不同价"探索已久
"关于'同命不同价'最大的争议就是农村居民来城市打工是否按照城镇标准进行赔偿,理论讲所谓的赔偿标准无非就是按照受损人的收入和消费支出计算,户口标准也是只是一种参考价值,因此一味地照搬套用并不具有合理性。"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洁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司法与行政方面正在积极探索改进的途径。
早在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的要求。
2019年9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授权开展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的通知》,授权各高院在辖区内开展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试点工作。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法院扩大试点范围,并将赔偿标准统一到城镇居民标准上来。
截至目前,全国31家高院及新疆高院兵团分院已经全部开展此项试点工作。比如2021年9月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的通知》,通知明确,自该通知发布后(含当日)发生的侵权行为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残疾/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均按照城镇居民收入及支出标准计算,适用范围为全省。
从发展来看,统一采用城镇居民标准与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相符。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当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63.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可以预见城镇人口的占比将来会进一步提高。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蒋太珂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客观存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损害赔偿标准的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以防止因为赔偿额度过高导致其客观上难以执行的现象的出现,以及防范因此产生的新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