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很多蔬菜,下午刚补过一次货。"一位店员介绍。平时,超市只会在早上进一次货,但考虑到这两天一些顾客有买菜的需求,超市根据菜品的售卖情况,又在下午多补了一次货。超市里大多数的菜,售卖期都在两天左右,所以一次性可以进货多一些。但叶菜因为保质期短,没法隔夜售卖,所以一次性无法进货太多,"到下午6点左右,就卖完了。"
顾客小贾刚从单位下班,就马不停蹄来到了超市。这两天同事的各种"渲染",让她有点儿担心吃不上菜,想赶紧来超市再囤点货。可这次一来才发现,超市的样子和以往没什么不同,该有的基本都有。"我白天还在网上买了不少,现在觉得买多了。"
手记保供有质量,安心不必慌
老百姓过日子,习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北京疫情反复,不少居民担忧蔬果、蛋奶、肉禽等生活物资问题。一些网传的"囤货图片",更提升了大家的焦虑。北京的物资保供到底怎么样、有没有必要多多囤货、是否会出现物资短缺……带着这些问号,我们实地探访。
出发之前,我们对以上问题并没有清晰答案,甚至也会幻想仓库或基地是否没有太多物资。然而,随着采访深入,我们发现了几个基本事实:一是,每年四五月份,都是北京市郊蔬菜产出最旺盛之时。近期各基地的采出量都在增长,且在高效供应;二是,大型企业仓库中,外地采购的货物满满当当,进京蔬菜渠道畅通;三是,专门的应急保供库运转有序,随时可以听候调遣。
农场负责人说,"现在正是北京蔬菜上市高峰,供应肯定没问题。"企业仓库经理透露,"供应量翻3倍的同时,储存量也翻了1.5倍到2倍";运输司机表示,"蔬菜水果是重要的民生物资,进京不会有障碍";超市负责人则介绍,"可以适当囤点,但不必恐慌,物资都够。"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卫东也表态,成品粮、成品油储备量均能满足居民30天消费需求。
这些来自各行业的声音,共同拼起了北京保供体系的现状图景。有量,质也要保证。记者在田间地头、仓库和超市看到,为了保证果蔬、蛋奶、肉类等物资的新鲜优质,有专门的保温设备和车辆配送,工作人员也消毒、戴口罩,上岗前做核酸……
我们发现,北京市在保供工作上,有质有量,政企联动,是可以让大家更安心、更有信心的。当然,这也依赖于疫情防控的精准有效和下一步的进展。尤其是,要不留梗阻,及时、精准保障好封控范围和重点商圈居民的所需物资。
古语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市民适当采购、合理避险,社会各方面尽责保供、打出提前量。疫情下的保供有质有量,市民就能心安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