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承担风险?
八点健闻了解到的案例中,各地探索得出的疫苗接种模式是,社区动员进行动员,基层卫生机构进行禁忌筛查和接种,对于接种人员无法判断的禁忌人群须有公立医院开具禁忌证明。
这套流程正向运行便将具有接种意愿的人群分为接种人群和禁忌人群。但对于老年人群体以及其他脆弱群体,这套流程上的每一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是该如何承接风险。
一位中部地区免疫规划处的工作人员坦言,对于有基础病又担心"不良反应"的老年接种者,不论是为其开禁忌证明还是为其接种疫苗都要承担风险。
如果没有很好的风险分摊机制,基层接种机构为规避风险,在禁忌判断上"手会越来越紧",甚至"高龄"本身就成了一种禁忌。
尽管村里有数位百岁老人,但小晚最高也只是动员了一位93岁老人接种了疫苗,"再往上是真不敢打了,也没有去动员他们"。
一位基层工作者曾对八点健闻留言,"高龄老人基础病多,很多人得癌症、中风,都认为是接诊疫苗导致的,会要求接种机构免费治疗、赔偿,上级一甩锅,接种机构就会拒绝给高龄且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接种"。
"一些老年人或家属一说有癌症,我们都不敢再说太多了",佛山某街道工作人员告诉八点健闻,"上个月我们接了一位老年人去接种疫苗,当时医生察觉到老人情绪有一点抑郁,且体检时血糖偏高,建议不接种或者延迟接种。但没过几天,老人不小心摔倒去世了。我们在复盘时略有一丝庆幸,如果接种了疫苗,这或许又成为一起事件"。
而面对情况更为复杂的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在专业上,基层接种单位的医生要做出综合基础病和个体免疫机能的、更为复杂的判断。
冷哲向八点健闻介绍了一位江浙地区的CKD(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接种经历,"患者第一次去的时候,在签署同意书时声明了自己患有CKD,结果接种点拒绝为其接种疫苗,第二次该患者拿了写着肾内科医生开具的"该患者近期准备接种新冠疫苗,不适随访"的病历要求接种疫苗,但该接种点仍然拒绝为其接种,第三次她换了个接种点,没跟医生提CKD的事情,结果就正常接种了疫苗,如今已完成了全程接种"。
"老年人接种意愿不高,接种机构又规避风险,如果不解决这个症结,那就会变成阻碍中国老年群体接种新冠疫苗的死结",张玉蛟告诉八点健闻,"疫苗副作用的原理是机体对疫苗产生了激烈的免疫反应,但有基础病的老年人一般免疫功能较弱,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没有年轻人那么激烈,理论上,它对于老人的副作用比青年人还要低"。
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子杰在4月11日的一场线上讲座中介绍了一项纳入1266名受试者的回溯性研究,数据显示,无论在健康组还是在基础疾病组,60岁以上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均低于40-59岁亚组。
张玉蛟呼吁,要改变对免疫缺陷人群接种疫苗发生不良事件几率高的错误认识,尽早尽快精确评估患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稳定期的癌症病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患者及儿童的接种可行性,并为其接种新冠疫苗。
如何加快接种老年人免疫进程?
老年人接种率靠前的世界各国,大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较为灵活的接种模式。
从接种意愿入手,各国对老年人群的接种策略可分为强制、半强制和自愿三种模式,对应的国家分别为意大利、新加坡和日本。
在今年年初的欧洲奥密克戎感染大潮中,意大利仍有约150万50岁以上老人未接种疫苗,在日增感染数超9万、住院率一周猛增20%后,为减轻医疗系统压力,意大利将接种疫苗与个人工作、罚款、账户勾连起来,"对超过50岁以上的群体实施强制疫苗接种义务"。
"放开优等生"新加坡采取的是半强制策略,为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新加坡规定,应接未接者将失去免费新冠治疗的资格,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不能堂食和进入商场与景点。德国在流行态势严峻的去年年末,也采取过类似未接种者不得进入非必需生活场所的限制措施。
在日本,老年人是继医护之后的第二优先群体。日本神户大学传染病专家岩田健太郎教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一些国家可能因为长期没有疫情而对新冠不太担心,觉得没有必要冒风险接种疫苗。而日本迄今为止已经历过六波疫情,老人接种疫苗意愿很高。
在提高疫苗可及性方面,流动接种、送苗上门、延长接种点服务时间是各国的通用做法。
"我反对大面积的一对一上门接种,这不符合接种规范,不利于应急处置",陈文敏告诉八点健闻,相比社区动员、散装接种,有机构归属的老年群体比如退休单位、养老院组织的老人接种会更顺利。但医护下社区集中接种的困境是人手不足。
中国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时间。按照普遍的要求,加强针的接种要在全程接种后的6个月后进行,张玉蛟建议,针对老年群体应该考虑评估缩短接种间隔。香港曾于3月4日宣布缩短接种新冠疫苗相隔时间,将接种第三剂与第二剂的间隔时间由六个月减至三个月。
为提高或保持免疫强度,以色列、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英国、瑞典、法国、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已经批准或正在讨论为老年人群进行第四针接种。
新加坡卫生部发言人表示,"住在养老院等老年护理机构的人往往有合并症,即使他们未达到 80 岁,也应该接种第四针"。
"现在的新冠疫苗缺乏与时俱进的升级和改进",前述免疫学家建议,"应该一边推进接种一边加强研发","可以选择试点人群,科学评估耦合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评估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如果说接种后发现产生的抗体及其维持的时间不够,那么可能还需要寻找其他的办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