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不动的尾:这些最该被保护的中国老年人,为何迟迟不打新冠疫苗?(2)

2022-04-26 09:48  八点健闻

更有效的刺激变量是本土疫情。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可,当发生疫情时,本周或本月的接种指标就会很好完成。

但防疫与疫苗接种工作的执行者是同一批人,在超20个省份发生疫情的现实下,多位受访的基层工作者重心已经从疫苗接种转向了核酸检测,一些地区甚至暂停了疫苗接种。

基础病应该是加强接种的原因,但现实中,却成了老年人接种疫苗的最大阻碍。

即便老年人有极强的接种意愿,也必须通过禁忌筛查才能接种新冠疫苗,但八点健闻发现,各地甚至各接种点对禁忌的筛查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而老年常见慢性病患病人群非常庞大,一些语焉不详的禁忌条例将直接影响接种率。

以高血压为例。根据201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53.2%,而在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接近 90%,这意味每两位60岁以上老人就有一位患有高血压,而8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人人血压高。

中国老人的慢病管理一向是个大难题,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整体控制率仅为18.2%,只有少数人能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好血压。内蒙古赤峰市某乡镇卫生院护士张默在工作中发现,40%以上的老年接种者,在接种前常规体检中,血压都偏高。

严格意义上来说,高血压并不属于五大类禁忌之一。在我国发布的第一版也是唯一一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的规定中只有"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与之相关。

但各地在对"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进行指标化时拉出了一条线,即"血压低于160/100mmllg才能接种"。中国的高龄老人要想接种新冠疫苗,几乎人人都要需要迈过这道血压坎。

按照这条高压线,北京某接种点的一位医生告诉八点健闻,不管是心因性的"白大衣高血压",还是血压不稳定"处于发作期",又或是长期高压,只要来现场体检后发现血压高于160/100mmHg都会被暂缓接种。

为了给常年高压的母亲接种新冠疫苗,冷哲多方咨询才找到一处肯"冒险"的接种点,该医生给出的解释是,冷母虽然血压和血糖高,但是处于稳定的状态,血压高不是禁忌症,时高时低不稳定才是禁忌症。

但现实中,中国老人的血压大都是不稳定的,"很多老年人忘了吃药、管理不好,血压就上来了",如果接种者时间充裕的话,社区工作者甚至会让老人当场服药降压"过线"后再接种。

护士张默告诉八点健闻,他们一般不会为160/100mmHg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接种疫苗,"因为他们可能患有其他未检出的基础病","但如果接种者意愿强烈,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也是会为其进行接种的"。

但在广东的陈文敏却表示,高血压不在五大类里,与新冠疫苗接种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接种者血压高,但患者本身没有任何身体不适,我们也会建议他接种"。

"严格意义上讲,禁忌人群只有一类,即对疫苗成分严重过敏者",疫苗科普专家陶黎纳建议通过评估技术让指南"再积极一些"。

"哪怕是癌症患者,只要他没有服用免疫抑制剂,预期寿命超过1年,我们也会建议他接种",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身教授张玉蛟告诉八点健闻,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应该担心的是无法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

一位免疫学家对此评论道,"目前关于各类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的接种经验,相对来说比较有限,需要针对性的研究和指引。要解决老年人接种疫苗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投入,总结过往的接种经验和规律,尽量把疫苗接种做得更安全有效"。

在母亲接种第二针"不舒服了一个月",父亲接种第二针四个月后,确诊淋巴癌,尽管未进行相关性鉴定,但云南省的龙先生动员了家族中的所有人不再接种新冠疫苗。

尽管许多老年人随时都有出现疾病的风险,但在巧合的时间点下,人们总把一切归结于疫苗。

耦合反应,是指一个人处在疾病发作的潜伏期或前期,但恰好在此期间接种了疫苗,接种后受种者发病,但疾病的发作与疫苗无关。

这种巧合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几率尤其高,因为疫苗接种以2.6亿全体老人为目标,这个人群本身的特征便是,脑梗、中风、癌症等疾病高发,因此,不论接种疫苗落入哪个时间点,都会有一大批老人在这个时间点周围发病。

但"先后关系并不代表因果关系,我认为所谓的异常反应绝大多数是耦合,不是由疫苗引起的",陶黎纳认为关键是要给通过监测和分析排除耦合事件,校正由疫苗引起的不良事件,给基层一颗定心丸。

"经我们评估后接种疫苗出现了不适是可以来找我们的,如果来了,我们就按照工作规范,指导就医,跟踪上报,如果需要鉴定,我们也会帮他一起提交资料申请鉴定",陈文敏对耦合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不避讳,"如果鉴定结果说是与疫苗无关,那疫苗是不背锅的,也不会有任何补偿。如果是与疫苗有关,再严重的后果都会按照程序得到相应的补偿。只要符合接种规范,基层机构不会有什么麻烦。"

但当下的耦合鉴定结果面向一般人群时往往会遇到"秀才遇到兵"的尴尬。一位免疫规划处工作人员告诉八点健闻,"我们对最近上报的案例也做了鉴定,结果是耦合症,与预防接种无关,但家属却不依不饶,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少数"耦合反应"人群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谓的"不良反应"也会造成拒接人群的扩大。多位基层工作者接触过一些子女阻拦家中老人接种疫苗的案例,"他们不知从哪里听说了所谓的不良事件",甚至有人会要求工作人员写下承诺书,声明对高龄老人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适负责。

但多位接种医生反馈,在一年多的接种实践中,疫苗越打越放心,"一开始还准备了救护车,后来大规模接种后没有一个人来找就撤了"。

横亘在耦合反应影响人群和实际安全性较高的疫苗之间的是塔西佗式的信任问题。接种疫苗后的异常反应监测存在地区差异,一些接种率极高的农村地区没有"耦合"或"严重不良事件",而维权意识高的一些城市地区,虽接种率不突出,但频频发现"异常反应"。在所有"异常反应"者中,有不上报者如前述龙先生,认定了即便上报结果也会是耦合,因此"自认倒霉"成为反疫苗者,也有上报者在不良反应鉴定中卡在了"尸检"一环。

陶黎纳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官方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给出更坚定和合理的科学解释,"到底是耦合还是不良反应,常见的耦合反应、不良反应是什么,发生率是多少,不能模棱两可,让疫苗背黑锅"。

上述免疫学家则建议"要鼓励疫苗生产企业进行相关研究,专家也要对已接种的大规模人群进行分析,鉴于老年人群更容易出现耦合反应,所以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容易造成安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