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团长”调查:是救民于匮乏,还是“趁疫发财”?有帮助也有乱象(3)

2022-04-22 14:53  新京报

当社区"团长"、做公益服务,是不是一分钱都不能赚?对此,法律从业背景的朱敏有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即使是公益服务,也可以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即服务提供者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应该覆盖自己的成本,一味贴钱去做,其实是不可持续的。"朱敏说。

朱敏坦承,她现在做的一项蔬菜团购服务,供货方是上海金山区一家农业合作社。"早上收割,下午送来,一包5斤重的新鲜绿叶菜,售价是65元。尽管是比平时贵,但考虑到现在的物流和成本,大多数人还是能接受。"

根据订购的数量,每份蔬菜包,朱敏大概能从供货方那边收到3到5元的补贴。朱敏所在的小区有500多户家庭,每次的订购量约五六十份,这样团购一次她大概有近200元的收入。

"作为团长,我必须亲自去接货,然后和社区志愿者一起送货。每次赚的钱,我用来买防护服,一套至少要60元。我父亲、老公有时候也帮忙送货,这样就要三套防护服。" 朱敏说。

在朱敏看来,"营利"争议的核心在于小区的团购是否被人独家垄断了。"其实当'团长'也是有一定竞争的。我们小区就有四五个蔬菜团,我做的这个主打新鲜,群里称呼为我'菜团长',在小区也有些名气,这点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重新理解"远亲不如近邻"

在政府的免费物资发放和"团长"们的努力下,目前上海基层社区的生活物资供应保障逐步好转。"从第一批的蔬菜、大米牛奶鸡蛋,再到现在的鸡腿鸡翅和粑粑柑,供应越来越丰富。"在浦东新区金桥镇某小区当"团长"的柳丽丽说。

“上海团长”调查:是救民于匮乏,还是“趁疫发财”?

夜晚,团购物资到了上海徐汇某小区居民楼大厅,志愿者们正在做"家门口最后100米"的配送

上海,是一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高度的流动性和多元化的人口结构,使得很多人都不太认识自己的邻居。这场疫情,让不少平日"潜水"的社区"能人""热心人"浮出水面,带领大伙"四处觅食"。这种邻里间的互助关爱,让很多人重新理解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

柳丽丽发现,团购群其实也是一个邻里互助群。"谁家缺了葱蒜、纸巾、油盐,群里说一声,大家都会帮衬一把。"

在上海徐汇某小区做"团长"的倪倚天有一天收到一条特别的入群申请:"我来自日本,现在一个人在上海工作,上海的情况每天在日本的电视台上报道,我的家人非常关心我。希望您能让我的妻子加入这个微信群,因为我想向她展示一下这个社区的管理情况和我被友好邻居包围的生活,让家人放心,谢谢!"

"上海之所以是上海,不只是梧桐树下的浪漫、咖啡厅和小酒馆里的情调。这些都是表象,真正值得尊敬的是维系这些世俗生活背后的市民力量,是普通上海人愿意挺身而出为邻里做事的担当。"倪倚天说。

社区团购这种居民自发组织的行为,与监管部门、基层组织和物业公司如何有效互动、磨合,也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近期,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关于规范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团购"价格行为的提示函》和相关法律责任手册,提醒"团长"们注意"避坑""避雷"。上海的很多小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也要求社区团购实行备案管理,避免这种行为的无序生长。

"因为团购来的商品都要经过物业消杀,有的封控楼宇还需要物业或志愿者送货,所以这个备案管理还是必须的。有一次我们小区的居民想要团购咖啡,物业公司就提醒,咖啡消杀起来比较麻烦,也不是必需商品,特殊时期还是算了吧,最后大家也能理解。"朱敏说。

钱大暖也认为,病毒面前,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不分贫富也不分地域。"这轮疫情中固然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但想要战胜疫情,恐怕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我小一点、格局大一点,清零的那一天才会近一点。"

经历这轮疫情,钱大暖发现这个老小区的多数居民很懂得感恩别人的付出,包容度也很高。"本来我是准备搬走的,现在反而想在这里安家。"

疫情终将过去,"团长"终将"卸任"。这段共患难的日子,或将为上海这个以情调著称的城市,注入新的更加坚韧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