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在三国时期的案例——从武圣关羽之死说起(2)

2024-03-18 10:22     360kuai

在法制稍微完备的曹魏,也有类似的案例,如钟会、钟毓案,只不过该案发生的时间稍迟。据《三国志钟会传》载,钟会成功率军占领益州后,与姜维共谋,欲据蜀自立,后事泄,死于部下兵变。钟会败亡后,其所收养的"兄子毅及峻,辿等下狱,当伏诛。"但时掌大权的司马昭向曹奂进言:"峻等祖父繇,三祖之世,极位台司,佐命立勋,飨食庙庭。父毓,历职内外,干事有绩。昔楚思子文之治,不灭斗氏之祀。晋录成宣之忠,用存赵氏之后,以会、邕之罪,而绝繇、毓之类,吾有愍然!峻、辿兄弟特原,有官爵者如故。惟毅及邕息伏法。"最终钟峻、钟辿得免,钟氏血脉得以保留一支。当然,司马昭上书求情,固然有钟氏一族在曹魏朝堂名望甚高的缘故,尤其是钟繇是曹魏佐世功臣,配享魏庙,其子孙固然按照律法可以享受律法上"八议"的特权。加之时司马昭掌权,为笼络人心,钟峻、钟辿得免亦有集团斗争的因素。

此外,据《三国志 钟会传》载,"(钟)毓曾密启司马文王,言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故宥峻等云。"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亦载:"文王(司马昭)嘉其(钟毓)忠亮,笑答毓曰:'若如卿言,必不以及宗矣。'说明钟会之兄钟毓早先就知悉钟会或有贰心,故才特地向司马昭进言,欲存活钟氏一族。而司马昭也许下了若钟会谋反,存活钟毓一支的诺言。这也是钟峻、钟辿得以免刑的一个重要原因。

麋芳事件和钟会、钟毓案,虽然所处的阵营不同,但多少有些相似之处。一者,都是弟身涉谋叛或谋反重罪,牵连兄及兄之子息。二者,结果都因各种特殊原因受牵连的兄及兄之子息得以免刑。当然,与麋芳事件不同的是,钟会、钟毓案中,钟毓有着先见之明,对钟会的谋反行动进行了预警,虽然在律法层面,对于亲属之间针对谋反大逆等重罪相告是否能够给予告发者减免刑罚缺乏足够的事例印证[3],但对于最终钟氏一支得以免刑还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该案还形成了"钟毓事例",影响了后世对相同情况的处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