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释放390名死囚和亲人团聚,相约次年回京问斩,结局怎样?

2024-02-21 09:02     360kuai

《新唐书·刑法志》记载了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632年的秋季,大理寺卿的一份奏折,送到了李世民的手上:"这是390名即将问斩的罪犯名单,请陛下审判。"

按照唐代的律法,执行死刑的犯人,必须经过皇帝的亲自同意,才能够行刑,然而李世民接到了这份诏书,却没有同意或者是拒绝,而是放在一边,要求下长安城的天牢看看。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唐太宗的脑袋里卖的是什么药。

等下了监狱,不难想象,四处都是跪着求皇上开恩,让其饶恕自己一命的犯人,李世民转了一圈,回到皇宫,却突然对刑部下了一道命令:将这些死囚释放,让他们回家和亲人团聚,次年再回到京城行刑。

御史们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纷纷力言不可,关押在天牢的这些犯人,哪个不是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怎么会规规矩矩遵守朝廷法度呢?逃跑事小,如果放回去继续祸乱乡邻,扰乱社会治安,那危害可就大了。

然而李世民圣意已决,刑部只能照做,当死囚们知道自己有了回家过年的机会,也是无比感激,纷纷磕头谢恩,赶紧跑回家去了。

说来也奇怪,根据唐朝各地的县衙回报,这些被放回家的死囚,竟然还真就遵规守矩,老老实实,帮助家里人收粮食,干农活...然而接下来的问题也出来了,他们真会来到京城送死吗?

结局却是出人意料,等到了规定的时间,这些犯人,竟然还真就从家乡返回了都城长安,到刑部报道,只有一个人缺席,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他赶路的中途崴了脚,但是也坐着牛车,坚持来到了刑部,至此390人全员到齐,一个不少。

此时的剧情,也发展到了高潮,当唐太宗看到了到齐的犯人,却当场表示,为了嘉奖他们的诚信,这些犯人一律被赦免,一时间人人欢呼,大伙对于唐太宗的感激,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起看上去和心灵鸡汤一样的故事,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也同样被记载,然而到此就结束了吗?答案当然不是,史学家们可没少争论过。

从明面上来看,释放死囚,正好体现了唐太宗诚信待人,宽宏大量的性格,白居易专门写了一首《七德舞》歌颂李世民的功劳,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然而唐朝著名杠精韩愈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专门写了一篇《纵囚论》反对唐太宗的做法,其中有着如下的文字:"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在韩愈看来,诚信本来就是君子之间的事情,然而李世民却将其放在罪大恶极的死囚上,这怎么行呢?如果做错事不需要付出代价,这要那些受到了死囚犯迫害的平民百姓如何感想?李世民的举动,岂不是对唐代法律的一种亵渎?

从如今的角度出发,韩愈的想法,显然更加有深度。

至于李世民本人,是否明白这一点呢?身为明君的他,多少也是应该知道的,然而还是选择了这么做,这就不得不提到在前一年所发生的张蕴古事件。

631年8月,河内人李好德"妄为妖言",对唐太宗口出不敬,按照唐律应当处死,大理寺官员张蕴古在审核后,却认为李好德"得心疾",也就是有精神病,因此"法不当坐",没有判处其死刑。

结果唐太宗却受到御史举报,李好德的哥哥,相州刺史李厚德,正是张蕴古的老乡,后者因为包庇,才没有判处其死刑,这惹得唐太宗勃然大怒,随即将张蕴古拉倒长安街斩首示众,并对大理寺审理案件的官员进行惩戒查处。

正是在这起案件之后,原本唐朝每年不过数十人问斩,结果到了632年,竟然有390名犯人要杀,大理寺官员为了摆脱包庇嫌疑,因此尽量从重出发,这显然是不符合唐太宗心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要进行这场政治秀的真正原因,而在此之后,唐太宗更是下达了"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指示,从此死刑制度在唐代,也逐渐完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