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出笼,历史故事大致如此。
奉行无为而治的汉景帝驾崩之后,上任伊始的少年天子汉武帝(公元前141年3月登基,时年16岁,在位54年),就雄心勃勃地要大干一场,想改变先帝的因循守旧、无为而治的格局(尽管其时笃信黄老之学能影响时局的窦太后还坚决抵制),"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资治通鉴》卷17)发动丞相、御史、列侯等帝国众大臣多渠道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才,文采斐然的汉武帝还兴致勃勃地亲自出考题,上百大贤坐而论道,共商国是。
最终的应举结果,史料显示:"庄助为举首;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辕固生亦以贤良应征。其余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操苏秦、张仪纵横之说者,一概罢黜,不予录取。"
基本上,以这次考试为风向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调已经定下,虽然其时以太皇太后(窦太后)为首的憎儒派还十分强大,有绝对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