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没有所谓中国“债务陷阱”,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陷阱(6)

2022-04-16 08:30     观察者网

政府有了税收后,一可以偿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二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进一步投资。我们的海外基础设施发展项目都是结合了当地的优势和需要,从而能够帮助海外援助国创造就业,人民获得更多收入,相关企业做好、做大、做强,这和华盛顿共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思路。

国新办:21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11.6万亿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际上对中国的批评是基于教条化的经验

观察者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中国发展的一项重要经验,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包括国内)对基础设施投资有着很大的意见,比如"超前建设","大而不当"。我们在海外国家合作中投资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也面临一些海外媒体的指摘。我们知道这有点陈词滥调了,但为了让更多人明白,我们似乎仍然需要不断地跟他们解释,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林毅夫:道理很简单,我们需要讲清楚基础设施所发挥的作用。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是为了消除增长瓶颈,但是如果不是消除增长瓶颈的项目还硬要建设的话,那就有可能变成负担。所以,并不是任何基础设施的投资都是好的,在投资时需要考虑项目的建设地点、建设方式,还要考虑建成之后该设施能够对哪些产业产生积极作用,需要多久才能产生促进作用;同时,还要研究债务的收益是靠政府的税收,还是靠投入后使用的收费?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还债?等等。

只有前期设计投资项目的时候考虑周全,项目的质量才能够高,因为中国提倡的是高质量基础设施项目。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国考虑清楚是否有还债的能力。

中国正在推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也需要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落实下去。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欠账很多,处处存在瓶颈,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机构的力量就能够都把这些瓶颈消除,需要由多方力量共同来完成,所以,要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多方合作。

我们应该遵循"一带一路"所提出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开放、透明、绿色、可持续。"这些原则都应该是在做基础设施项目时要仔细考虑。很多来自国际的批评,是基于过去已经教条化的经验,在现实中是跟实际不相符的,面对这些批评时,我们只需要将它当作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