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没有所谓中国“债务陷阱”,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陷阱

2022-04-16 08:30     观察者网

2月6日,阿根廷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双方承诺将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探讨挖掘双方合作的新机遇,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截止目前,"一带一路"倡议推出8年间,中国已经与148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不仅如此,就在2021年11月底,不久前,中非合作也传出重要进展。中非双方共同制订《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作为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将同非洲国家密切合作,共同实施"九项工程"。其中包括疫苗捐助,实现2022年60%非洲人口接种新冠疫苗,援助实施10个减贫和农业项目,援助实施10个绿色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捐助新建或升级10所学校等等等。

面对反全球化逆流和全球疫情等挑战,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外发展逆流而上,实实在在推动着中国和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但与此同时,海外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不断对中国的海外发展进行抹黑,例如所谓"一带一路债务陷阱外交"、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债务陷阱论"、"乌干达恩德培机场中国接管论"等等此起彼伏。

中国作为海外发展援助的后来者,已经形成了不同于二战以来西方的传统发展援助理念。如何进一步实现与合作国家的共建共享,绿色可持续发展;又如何在海外发展中突破西方的话语霸权?观察者网采访了长期在中国国际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领域耕耘的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

【采访/ 高艳平】

中国融资帮助缓解债务危机,而非制造债务危机

观察者网:我们看到中国在"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时不时看到西方舆论对中国海外发展援助项目的歪曲。您在海外可能也会面对海外人士这样的提问,您是如何去回应的?

林毅夫:我想我们不要跟着别人的舞步跳舞。我们只需要实事求是的去谈,中国做了什么?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际发展合作中遵循的思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得好,必须解决哪些发展中遭遇到的瓶颈?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中曾经面对的最大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好比农业没有灌溉系统这样的基础设施,那就没有办法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来增加产量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而且仅有农业是不够的,所以中国必须发展制造业。但在发展制造业时,没有电力就没有办法采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如果没有道路,就无法把产品卖到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就发展不起来。从中国自身的经验来看,要发展必须首先克服基础设施瓶颈,这个的思路我们叫做"要致富,先修路"。

但实际上,要修路,就一定需要投资。修好了道路以后,经济会发展得更快、会创造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增加政府税收以及出口创汇。这样不仅可以把投资基础设施的债务还掉,还可以创造更多资源来进行下一轮的投资。

我们能够明显看到,中国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国际合作的时候,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资金投入早期没有收益,只有债务的增加。但我们看重的是,基础设施建成以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良性循环。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