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新冠疫情后,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增多

2022-04-13 13:41  凤凰卫视

北大六院院长陆林:新冠疫情后,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增加30%

 

《问答神州》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采访中,陆林提及由于上网课、缺乏体育活动,青少年和同伴交流减少,在这两年就诊病人当中,青少年增加了30%。世卫组织报告,相比疫情之前,全球焦虑症患者每年增加25%(接近一亿人),抑郁症患者增加六千万人。

吴小莉: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您觉得现在民众对于疫情的心理,有没有一些变化?

陆林:有些人对于疫情已经耐受了,这个疫情经常往复,大家需要隔离......很多人就把这些当成我们工作、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了,但是也有新的情况发生。

吴小莉:比如说?

陆林:我们回访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来就诊的患者,根据最近的回访数据,我们发现他们这些问题并没有缓解。在疫情之初,焦虑的人很多,一年以后焦虑的人减少了,但抑郁的人没有变化,失眠的人还增多了,这超出我们的预料之外。

北大六院院长陆林:新冠疫情后,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增加30%

 

吴小莉:这场疫情对于孩子会有多大的影响?

陆林:这个疫情影响最大的是青少年和老年人,其次是成年人,这是全球专家的共识。老年人本身就是敏感人群、脆弱群体,他可能行动不方便、身缠疾病,需要更多人的帮助,但他自己又无能为力。我们最近有一个国际合作的研究,结果发现,儿童、青少年患新冠病毒所造成的重症、造成的死亡率比成人和老年人的低很多,但对他长期心理健康的影响,甚至比成人的更高。

感染新冠疫情这事产生的恐惧和害怕,也许在他未来一辈子的心里都会留下阴影。父母或者防疫人员就要正确给他解释,告诉他疫情是怎么回事,感染病毒之后需要隔离,这种隔离是暂时的,你会康复。六岁以下的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理,他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所以不能一刀切。

如果孩子或者父母是阳性隔离,让父母跟小孩分开,这个不太科学。人是情感动物,必须要跟外界沟通,跟自己亲人、跟自己信得过的人沟通和交流。当一个人长期跟别人不沟通、不交流,这人要不本身有问题,要不容易出问题。

我们很早就建议,在隔离当中,包括夫妻两个、父母、好朋友,如果疫情防控不能住在一个屋里,也要随时随地,每天定时进行视频沟通,这是减少心理创伤的一个有效方式。

北大六院院长陆林:新冠疫情后,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增加30%

 

2022年3月21日,一则东航客机坠毁的新闻震惊了全国。此前,中国民航保持的4227天安全无事故、世界第一的纪录,清零。

3月26日,航班上13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确认全部遇难。

吴小莉:这次的东航空难,引起的社会反响比较大,为什么这次会给大家这么强烈的冲击?

陆林:大家已经有十几年没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这是第一;第二,这次空难非常悲惨,大家通过视频看见飞机直线撞地,感觉乘客存活的希望并不大,事实也是这样;第三,现在的社会、世界面临着太多不确定性,大家对痛苦和灾难变得特别敏感。比如,俄乌战争对国际贸易、能源、粮食这些会有直接影响,在这期间又出现空难,很多人会产生代入感,然后有替代性的创伤

吴小莉:您觉得东航空难后的心理救援有没有很及时?

陆林:这次我们国家心理救援是非常及时的,在第二天,我们就成立了心理救援的队伍,有六十个来自广西、广州的从事心理救援的医生。

吴小莉:北大六院这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陆林:我们北六院是国家的心理救援队,主要给予一些指导,例如在现场的心理救援干预的方案。

吴小莉:所以北大六院首先做流程、规范,让所有人能够遵循。

陆林:对。

吴小莉:那么空难心理救援的流程,跟别的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