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的后勤系统以江南一隅之地对峙坐拥天下财力的满清政权(7)

2024-03-23 15:42     360kuai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后勤制度,就更先进、更科学呢?

尽管从战争结局看,太平军的后勤制度不算成功,但其用比清朝少得多的资财,支撑并保障了长达14年、最多时达上百万官兵的日常生活与军事斗争,能做到这点已属不易。反观太平军的死对头湘军,从1852年曾国藩奉旨办团练,到1864年攻陷天京,总规模(注:包括驻川、闽、桂、浙的湘军分支)从未超过30万人,其中曾氏兄弟指挥12万人,但投入一线作战的可能只有约7万人。更何况,湘军兵力增长不快,初创时仅1.7万人。1858年三河镇之役,太平军全歼湘军悍将李续宾部约6000人,竟让清朝官员哀叹湘军"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可见湘军规模确实不大。而且,曾国藩采取发半饷制度,欠上几个月乃至几年饷银是家常便饭,这样算下来,12万湘军每年人工费并不高,估计也就300万两白银。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湘军对地方索取较少呢?恰恰相反,别看需要养活的官兵不多,湘军的敛财能力却一直"超强"。据统计,1853至1864年,曾国藩仅从江西一省就获得白银1019万两、大米近10万担。别的省份也没少给曾国藩"协饷",1853至1856年,湘、鄂、粤、川、陕等省共发来白银约290万两,安徽则在1861至1864年提供了310万两白银。以上数据合计,就已超过1600万两白银,足够支撑极盛时期的湘军好几年开销。后来,湘军又开征厘金(注:商税),仅湖南一省年获利就达100万两。

另外,曾国藩之所以能"举国之力养十万兵",还与清朝仍掌握中央政权有直接关系--湖南提供兵员,江西和安徽提供粮钱,湖北提供军需物资,其他省份则"有钱出钱,有粮给粮"。而这些关涉各方利益的繁杂事务,若无清廷居中协调,地方督抚尽力操办,曾国藩"高薪养兵"能否坚持10余年,是很难讲的。实际上,刚攻下天京,曾国藩就急着裁军以减轻财政压力,他给朋友写信诉苦说,"兵勇十万,欠饷已逾五百余万两,若不急筹遣撤……后患无穷"。

可见,区区十来万清军(注:12万湘军加5万淮军)之所以能扼杀太平天国,其最大优势并非精良的武器装备,或者压倒性的兵力规模,而是曾国藩依靠全国"输血",才勉强坚持下来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这种求稳不求快的打法看似合理,但若遇到从制度、装备到技战术,特别是后勤保障体系都焕然一新的"狠角色",就难免会贻误战机,甚至丧师辱国。他的学生李鸿章后来继承了老师这套保守主义的军事理论,在甲午战争时也大搞所谓"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结果被敢于冒险的日军不断抢得先机,最后落得个北洋水师覆灭、割地又赔款的下场。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