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遗物整理,卞栎淳更愿意做生前整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在搬到养老院前,委托卞栎淳做整理,老人将自己的书、不穿的衣服,全都捐出去,只带了自己常用的、认为重要的东西--照片、证书,还有一些纪念品去养老院,"老人还在世的时候捐赠、送人,人们不忌讳,可以避免物品的浪费。"他还叫来了子女,告诉他们之后自己的财产要怎么分配,他带去养老院的这些东西在自己百年后全部烧毁。"如果是生前整理,老人拥有对自己物品的支配权,比如他不希望百年后自己的信件、日记被人看到,这些物品也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卞栎淳在进行整理收纳。受访者供图
生前整理的内容包括财物、密码、医疗、葬礼、遗物、遗言等。相比于遗嘱偏重财务,并且需要到公证处或者找律师,生前整理涵盖的面更广。
西卡将整理咨询师比作"1",做遗物整理师则是"2","生前整理"是"3",她希望更多人了解到"原来我可以生前就规划好自己的身后事"。
在漆畹生的遗物展上,西卡义卖自己制作的生前整理笔记本。一些人写了后告诉西卡,他们很难写完,一是觉得太残酷了,写不下去,二是很多问题自己从来没想过,"这反映人们缺乏对死亡的思考,甚至不敢直接面对。"
今年46岁的整理师江洁(化名),去年为自己做了生前整理,老公听到后第一反应是,"神经病。"江洁将电脑上存放日记的文件夹设置了密码,密码只告诉了自己的一位老友,并嘱咐他,万一自己出现意外或突发疾病去世了,要将这些文件销毁,她不希望自己的日记被人看到;写下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得了疾病后能够接受的治疗程度、葬礼的安排等,放置在一个专门的文件袋中。她甚至整理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想到几十年前读初中时,欠一个同学一个道歉,就辗转找到了这个同学的电话。
"叛逆"的职业
2019年,西卡辞职后没敢告诉家人自己会做遗物整理的工作,她和家人讲自己打算做整理收纳师时,妈妈沉默了,然后说"你要去当一个蓝领?"朋友得知她在做遗物整理。也来劝阻,"总觉得有些晦气。"
2021年1月,人社部发布的《关于对拟发布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明确在"家政服务"职业下增设"整理收纳师"工种,很多整理收纳师此时才觉得自己的工作成为一门新职业。前来咨询的人依然会问,你们和保洁人员有什么区别?需要遗物整理的顾客也不多,在几个整理收纳师的群里询问后,只有四、五个人回复说给自己或者家人做过遗物整理、生前整理。
多数整理收纳师第一次接触到遗物时的感觉依然是害怕,"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也有一些整理收纳师得知整理的物品是遗物后直接拒绝,"有的家庭担心整理收纳师有心理负担,不会提前表明需要整理的是遗物。"
"目前遗物整理还算不上是一个行业,很多人对遗物整理是有偏见的,需求少。"
有年轻人找到西卡,想做遗物整理师,西卡会告诉他们,"你要会遗忘,不要把工作上的情感过多的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样子对你自己也是一种伤害。"在武汉进行遗物整理时,西卡在委托人家中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但是整理完之后,又会自己一个人坐在江边落泪。
木棉在整理完米娅的遗物后的一个星期里,她的情绪一直很低落,"整理完米娅的遗物,就好像我认识了米娅一样,我会为她伤心、难过。"而这一切只能她自己消化,"我们不能在委托人面前落泪,我们有自己的专业性。"
木棉在整理米娅的遗物。受访者供图
资料显示,遗物整理师的工作起源于日、韩,早在2010年,国内翻译出版了日本遗物整理师的著作《遗物整理人看见的》,"国外的经验不能直接嫁接,整理收纳的方法也不能直接套用在遗物整理上。"西卡举例说,日常进行图书整理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意愿进行分类,在做遗物整理时,要先去了解逝者,然后思考他会怎么分类,哪些对他来说是重要的。"去留意重要的物品,然后把它和委托人的诉求联系起来,在生命领域进行深耕。"
从2020年决定做遗物整理以来,西卡一共接受了十余次遗物整理的委托,数量不多。她偶尔也会质疑自己,有她所说的"创业者的焦虑"。一次,她看到有人在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下评论问,中国有遗物整理人吗?她浏览了每一条评论,有质疑,有否定,她想了想,用一种类似呐喊的方式回复道,"就算再小众,再'叛逆'的职业,只要它能帮到人,哪怕只有0.00001%的同胞需要我们--他们可能是孤老,可能是独居的年轻人,可能是一些残障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无助的房东--我们也有坚持下去的意义。会继续咬牙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