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战神,是史上唯一一位被列入将相传的奇女子,人称“女白起”

2024-02-19 16:02  360kuai

秦葵,字载阳,郡学贡生,自号鸣玉逸老。平生"好读书,不汲汲于荣名,尤长于兵法。"(语出《秦氏家乘》卷四之一)所以,他一眼便瞧出,女儿若是男孩,只需稍加调教,日后必成将才。

文/刺猬/文稿来源于公号"老臣"

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这首诗,乃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所作。

诗中所赞"巾帼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里的秦良玉。

横刀立马,征战杀伐;餐风露宿,漫卷黄沙。称其为"女白起",丝毫不为过。

01

《明史·秦良玉传》: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秦良玉出生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字贞素,自幼便有胆有识,聪颖过人。

平素居家,吟诗作画,文文静静,颇有邻家女孩之姿;而翻身上马,骑射功夫亦相当了得,连两个大哥秦邦屏、秦邦翰,和弟弟秦民屏都翘指赞叹。

每每看她纵马驰骋,舞刀弄枪,老爹秦葵不免感叹道:

"只可惜不是男儿身。不然将来,定会建功立业,拜将封侯。"

而听得老爹慨叹,秦良玉却心有不服:

女儿家怎么了?冼夫人,平阳公主,前秦高帝毛皇后,哪个不是女子?她们能上阵演兵,我也能!

02

一转眼,到了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

是年,遵父母之命,秦良玉出阁嫁人。

夫君姓马,名千乘,东汉新息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因祖上有功,马千乘世袭石柱土司,石柱宣抚使。

婚后,秦良玉并不耽于府宅琐细,经常激励夫君上进,并助其于石柱创立了一支军纪肃然、尤善山地作战的"特种兵"。

这支部队,便是威震川蜀、令远近忌惮的白杆兵。

据《忠州秦氏家乘》如是载:

太保既归马氏,农隙简练士卒。精劲冠诸部,善用长矛,以白木为之,不假色饰,厥后屡立战功。石柱白杆兵,遂著名天下。

军中兵士,所使白杆枪,皆为柔韧结实的白腊木,上配带刃铁钩,下配坚硬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锤可击,堪称变化多端,攻击力爆棚。

很快,白杆兵便派上用场,大展神威。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播州世袭土司、宣抚使杨应龙反水了。

对,是杨应龙,非治痔疮的马应龙。

此人乃唐朝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端后代,万历十四年升任都指挥使,加封骠骑将军。

因其家族世代统治播州,势力盘根错节,早有不臣之心。见大明已至穷途,内忧外患,遂勾连当地九个生苗部落,拉杆子造了反。

播州地势险峻,山高水险,自成屏障,易守难攻。万历二十七年,明神宗朱翊钧诏令李化龙总督川、贵、湖广各路地方军,意欲群殴杨应龙,结果被打伏击吃了大亏。

危急当口,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与妻秦良玉率三千白杆兵,快速赶来加入了战团。

03

装备特殊、作战有素的白杆兵一出江湖,便震了场,成了杨应龙叛军的克星。

几番对阵,在秦良玉夫妇的指挥下,白杆兵灵活机动,杀招迭出,直打得对方蒙头转向,一败涂地。

既然打不过,那就撒丫子,撤吧。

被一个女子追得四散,丢盔弃甲,杨应龙气得肺炸,却也无计可施,不得不退守播州城,尽遣精兵加强防守。

欲取播州,需先拿下驻有5千守兵的关卡邓坎(今贵州凤冈县南)。

秦良玉请战,仅率5百白杆兵,冲阵杀敌。

面对十倍于己的对手,秦良玉毫无惧色,胯下桃花马,手中长茅枪,身先士卒杀入了敌阵。

来势之迅猛,冲杀之凌厉,对方尚未瞅清啥状况呢,头领周国柱便被秦良玉长枪搂头,打于马下,来了个生擒活捉。

跑吧,老大被一个女人给逮了!

顷刻,对方自乱阵脚,逃的逃死的死,折损惨重。

接下来,秦良玉夫妇一鼓作气,帅白杆兵连取金筑关、桑木、河渡等重镇,终平息叛乱,杨应龙兵败身死。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

此役,史称"平播之战",为万历三大征之一,堪称山地丛林战例之典范。

而这也是秦良玉首次参加大战,功居南川路第一。尽管她并未报功,但"女将军"之威名早已传遍川蜀。

总督李华龙则将一块镌有"女中丈夫"四字的银牌,奉与秦良玉,以示表彰。

04

平播之战后,秦良玉相夫教子,过了一阵安稳日子。

然而,一场人生不幸,正悄然袭临。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马千乘沾染暑疫,又因接待不恭,得罪监军太监邱乘云,遭构陷下狱,不幸病亡。

后来,朝廷查明真相,保留了马千乘石柱宣抚史的世袭职位。

当时,因马千乘之子马祥麟年龄尚幼,且秦良玉作战有功,遂由其继任丈夫官职。

冤屈得雪,秦良玉强忍丧夫之痛,继续操练白杆兵,管理石柱民众。

这一年,是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

六月,后金集结铁骑,大举入侵辽东。

(朝廷)征其兵援辽。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朝命赐良玉三品服,授邦屏都司佥书,民屏守备。

危难当头,年已46岁的秦良玉受诏,亲领白杆兵北上抗金。

而这一年,先是明神宗驾崩,明光宗继位;仅仅月余,光宗再崩,明嘉宗再即皇帝位。

没别的事,就换皇帝玩儿了,谁还操心朝政?

后金亦瞅准机会,连拔数城,攻取沈阳。为遏制其攻势,秦良玉兄长秦邦屏与弟弟秦民屏强渡浑河,与敌激战。终因寡不敌众,秦邦屏战死,秦民屏身陷重围。

秦良玉闻讯,心中惊痛,遂率百名白杆兵杀入重围,拼死救出弟弟,并夺回兄长尸首。

那一幕,家国情重,姐弟情深,直看得人热血沸腾,激奋满怀。

之后,因秦良玉骁勇善战,朝廷擢升其为山海关主将。

05

"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山海关,素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乃通向内地必经之路。尽管清兵屡屡派兵骚扰,叫阵挑战,但秦良玉不为所激,只是加固防守而不出关,令清兵无法得逞。

一次,秦良玉儿子秦祥麟巡视城防,不慎被流箭射中左眼。

剧痛之下,秦祥麟自拔箭簇,大力开弓,连发三箭,毙杀三人,顿惊得后金头领连呼牛掰,再不敢轻易来犯。

听闻秦良玉母子壮举,明嘉宗感动得直蹦高,下诏赐秦二品官服,加封诰命夫人并重赏白杆兵全体将士。

因后金暂时放弃,秦良玉也率部回返故园石砫。

途中,恰遇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起兵叛乱,党羽樊龙已占据重庆。获知秦良玉回返,遂派人携带重金前去拜访,试图拉拢造反。

"反你个头。我受朝廷厚恩,焉与叛贼为伍?拖出去,斩!"

这使者也够倒霉的,话没说上两句,便被秦良玉咔嚓了脑瓜子。

咔嚓完,又兵取重庆,径将樊龙打得屁滚尿流,逃之夭夭。

06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秦良玉转战成都,连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大寨,击溃叛军;

同年,水西土司安邦彦自立为王,称"罗甸大王"。秦良玉再度征讨,平复叛乱;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皇太极强势入关,进围京都,朝廷急诏秦良玉勤王。

这一次,朝廷很惭愧,穷得连军粮都发不起。秦良玉毫不犹豫充抵家资,率白杆兵驰援京师。

此时,秦良玉已55岁。

一个女人,于高龄之年仍手舞白杆,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生生惹得无数男儿泪洒沙场。

高歌猛进,秦良玉接连收复泺州、永平。捷报传来,明思宗朱由检遂赋诗四首,以表彰秦良玉之不世之功。

本稿开篇,为朱由检所赋第一首。另三首摘抄如下:

其二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其三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07

"巾帼女将军"秦良玉的故事,仍在继续--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大西王张献忠入川,攻无不克。但在夔州(今重庆奉节)遭遇秦良玉母子前后夹击,败走湖广。

此后,慑于白杆兵威名,张献忠横行川蜀,却始终绕着秦良玉走。

崇祯十三年,为人狡诈、别号"曹操"的罗汝才兵犯四川,秦良玉重创驱之;

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侵,秦良玉年已73岁,毅然领受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及"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官印,继续扶明抗清;

南明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永历皇帝遣使加秦良玉为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一代女杰,闻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诏。

"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

声声戳心,悲壮亦悲怆。

可叹,数日之后,刚检阅完白杆兵,秦良玉突然离世,享年75岁。

南征北战,浴血杀伐,一生卓尔不凡,谁说女子不如男?

感动于怀,情动于心。还是以清人钱枚所作《金缕曲》做结吧:

蛮中遗像谁传播?

想沙场弓刀列队,指挥高座。

一领锦袍殷战血,衬得云鬟婀娜。

更飞马桃花一朵,

展卷英姿添飒爽,论题名愧杀宁南左。

军国恨,尚眉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