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灭亡后,庞大的文人儒士集团有着怎样的归属?(3)

2024-01-22 15:02     360kuai

但书生仕元也不全因贪求禄位,有些是出于保护百姓和儒学文化目的。元兵至江阴,陆厚率乡人拜见统帅伯颜,与之"议论有合",元军遂"不涉其境"与百姓秋毫无犯,后伯颜保举陆厚为徽州同知。与之相似的还有郑安、古之学等人。

"不仕"也"不得仕"

南京大学陈得芝教授做过一个统计,南宋理宗朝度宗朝事迹较明的进士中,抗元牺牲者占21.65%,遁隐不士者占53.05%,归顺元朝者25.3%。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宋朝文人还是 "采薇首阳"。其原因除因守节效忠"不欲仕"外,还因元朝对于南士的排斥和欺凌而"不得仕"。

宋朝与"士大夫治天下",不必说为官做宰,有功名即可减免田赋,社会精英,光环闪耀。但入元之后,读书人一下从天上掉到地下。元政府不开科举,断了一条升官之路,而且 "官吏不喜儒,差徭必首及之""武夫豪卒诋诃于其前,庸官俗吏姗侮于其后",更别提户口分等,南人为最低。谢枋得说:"介乎娼之上而丐之下,今乎儒也。"如此情形,就算书生放下自尊,汲汲求仕,也"不得于时,得官者甚稀"。

遗民出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有了些许变化:

一是遗老遗少们看着复国无望,也逐渐承认了元朝的统治。一些以南宋遗民自居的隐士居然开始攻击反元的农民起义为盗贼,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元军大唱赞歌。如刘辰翁写了个《丞相忙兀台美棠碑文》,把忙兀台"平寇"业绩吹了一番。

二是元朝处于稳定江南民心的需要,可开始对南士进行拉拢。先是在南方推行了中原的儒户优免差役制度,又开始选拔书生做儒学教官。学官虽然品级很低,升迁困难,但好歹也是正编的国家干部。另外忽必烈开始征辟南方"好秀才",派人至江南求贤寻士,授予高官厚禄。

至此,南宋遗民群体发生了分化,不少就此再次遍走出山泽,进入庙堂。他们有一些因为"不耐寒素",年老家贫,无以为活,出来谋取一官半职;有一些说是为了"传往圣绝学",说要"治国平天下",雄心抱负压住了亡国遗恨;还有一些经不住官府的威逼,终于为五斗米折腰了。

推举为官的读书人最出名者即大书画家赵孟,赵孟以荫受司户参军,宋亡后蛰居在家,读书习字刻苦,名声显著。被御史程钜夫以南士第一推举给忽必烈,忽必烈惊叹赵孟为"神仙人也",从此开始他在大元的宦海沉浮。

这些仕元的宋儒生,内心大都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为生计富贵,为所谓抱负,他们要出仕;但从一而终,不事二主的社会观念,又使他们顶着巨大压力,充满愧疚。赵孟一身醉心书画,就是在这矛盾中寻求解脱救赎吧。他的一首诗《罪出》最能说明他的苦闷心境,不妨引之作为本文的结尾: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巳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

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丘垄谁为扫。

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