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梅开二度后,非要杀名臣于谦?还是不得不杀。(4)

2024-11-06 15:02  360kuai

于谦在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拥戴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之由拒绝逼迫。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是一个能干且能干成事的人,深受景泰帝的重用和信任。加之,景泰帝年轻有为,励精图治,君臣也促使了一场美谈"景泰中兴",只可惜,景泰帝身体不好,这才有了夺门之变。有人认为于谦的死是因为他拥护景泰帝登基,所以给自己埋下这杀身之祸,其实这不尽然,熟悉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臣子有些真的不怕杀头,刚直不阿,过于严苛,于谦还是景泰帝的大红人,招人嫉恨。

明朝的皇帝大部分还是很有骨气的,并不懦弱,如果只是因为拥立景泰帝的话,罪不至死,而且于谦还是有过大功劳的人,顶多就离开权力圈子,找个闲职养老了,于谦的结局,可以说是三种势力的相互交叉,从夺门之变中就可以看出,第一、宦官势力,明朝的太监在明宣宗朱瞻基手里一步步的接触到了权力,明英宗得用着他们。第二、被景泰帝和于谦压制的某些大臣们,还真是趁你病要你命,趁着景泰帝病重,来了个夺门之变,终明一朝,宦官势力、文臣势力始终是你方唱罢我方上场,有能力的皇帝还能压制住,无能的皇帝就成为了傀儡,这个祸根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一案废除宰相,集权一身,遇到勤奋的君主尚能日夜理政。这也是为何清朝皇帝有些能力平平,但是很勤奋,清朝倒是实实在在的吸取了明亡的教训。至今有些人还认为,明朝是最接近三权分立的朝代,皇帝、司礼监、内阁。

于谦死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明英宗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明英宗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明英宗无言以对。所以,在此可窥见一斑,明英宗不会因为于谦拥立景泰帝而杀于谦,实在是权利的牺牲品。于谦不死也得死。

明宪宗朱见深继位不久,便恢复了于谦的名分,沉冤昭雪,并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