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之争让东吴陷入严重的政治动荡中,若不加以制止的话,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大灾难。正因如此,孙权在犹豫数年后,终于在赤乌十三年(250年)"出手",下诏废黜孙和为南阳王(3年后被权臣孙峻逼令自杀),将孙霸赐死,并大肆诛杀、贬斥孙和与孙霸的党羽。经此一劫,东吴朝堂近乎被清空。
孙鲁班母子虽然是孙霸的党羽,但因为极受孙权的溺爱,所以在事后并未遭到追究。不久,在孙鲁班等人的劝说下,孙权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时在当年十月。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孙权驾崩,临终前想复立孙和为太子,但遭到孙鲁班及佞臣孙峻、孙弘等人的阻拦,最终未能如愿。
孙权驾崩后,孙亮继位为帝,是为吴废帝。孙亮称帝后,为感激孙鲁班当年的拥戴之功,便册封全尚(全琮之侄)之女为皇后,大封全家5人为侯爵,并任命全尚为太常、卫将军,总领朝政大小事务。由此,全家成为东吴最有权势的外戚,而孙鲁班则依仗着皇帝的厚待,公然干涉朝政、卖官鬻爵,以至于府邸前每天像集市一般热闹。
孙亮在位期间,孙鲁班开始不守妇道,与宗室大将孙峻私通("峻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又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见《三国志·卷六十四》),并支持他诛杀权臣诸葛恪后执政,由此使得她本人及全家的权势更盛。然而等到孙峻一死、堂弟孙綝执政后,孙鲁班及全家的命运却开始直转而下。
史料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