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城战报、政变契机——玄武门之变的机会

2022-03-19 18:20     360kuai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最有政治实力的当属李渊为首的"关陇集团",李渊出身于北周贵族家庭,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面李渊本人又与隋炀帝是表兄弟,这样的关系使得"关陇集团"具备了开创大唐盛世的雄厚政治资本。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由于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炀帝杨广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拜为太原留守,以北防备突厥进犯,就任后,李渊镇压了一支外号中历山飞的农民起义军。由于农民起义在全国居于优势,李渊又素有大志,看到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觉得时机成熟,便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发动晋阳兵变,这成为了关陇集团开始夺权的标志。为了寻求支持,李渊利用太原边城优势,向当时势力强大的突厥俯首称臣,与突厥联合,利害得失非常清楚。"突厥对于李渊,不外是支持还是反对两个方面。如果突厥支持,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首先,最小的好处是突厥可以提供军马;其次,突厥可以保障太原的后方安全;最后,突厥军队加入,可以增加李渊军队的威力。如果反对,后果只有一个:李渊腹背受敌,进退失据。"并且也有历史依据。自北朝后期以来,也就是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众兼并了高车(铁勒)各部五万余帐,得以发展壮大,并受到西魏重视。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六月,西魏宇文泰同意突厥求婚,将长乐公主远嫁突厥土门可汗。北周、北齐以及隋文帝时,均与突厥进行和亲,以避免战争,后隋朝采用强硬手段于公元583年,分化了突厥,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已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自立为王,隋朝北方的割据势力如刘武周就是突厥人所支持的。当然,对于李渊来说,则要付出代价。"第一,是物资方面,一定要满足突厥的愿望;第二,要在精神是给足突厥面子。"对于当时来说,联合突厥是一个战略问题。而李渊则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迫联合突厥。

但突厥毕竟是少数民族,其长期游牧于"七十二道沟"的阿尔泰山区,西南的湿冷气流与中原地区的富饶辽阔相比相差甚远。突厥最初是举起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区)的依附于柔然的部落,北朝末期逐渐强大,并建立了汗国,威胁着中原政权,其中,占据西域地区的达头可汗势力最强。"在木杆可汗时,曾派室点密率十大首领和军队10万人经略西域,攻占了大片地域。室点密自立为可汗,号称"十姓部落",建牙于鹰娑川(今库车西北小裕勒都斯河),是为冬都(南牙);后又在千泉(今中亚楚河西岸)建牙,是为夏都(北牙)。室点密死后,子玷厥继位,玷厥就是达头可汗。"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沙钵略可汗,由于北周曾把千金公主嫁给他,于是他借北周被杨坚篡权的时机,纠集40万兵力南下攻隋,在武威等地大肆杀掠,隋朝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等分道迎击突厥。南下攻隋的失败,造成突厥内部的分裂,沙钵略可汗因为恼怒阿波可汗单独同隋讲和,便率兵袭击阿波牙帐,阿波西奔达头可汗,于是阿波与达头占有西域地区,史称西突厥。而沙钵略可汗则是东突厥,沙钵略子都蓝可汗时与隋经济交往频繁。后来,由于安义公主与都蓝可汗这弟突利可汗联姻,都蓝求婚被隋拒绝,便率兵攻突利,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突利降隋,被封为启民可汗,不久,都蓝可汗被部下所杀,启民可汗完全占有突厥故地,隋突关系更加亲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处罗可汗被达头可汗击败,投降隋朝。然而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北巡时,东突厥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将其围困于百货雁门,唐初,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又两度进犯关中。因此,唐朝初期,唐突关系并非客观上的那么友好,晋阳起兵联合突厥为乌城之战埋下了隐患。"东突厥不仅在李渊起兵之初促其公开易帜,而且在李渊攻取长安时提供了军事援助。此后,在唐常来薛举的决战中,讨伐刘武周的战事中,突厥都曾助唐战斗。不过,一旦唐朝显示出一统中国的气象,突厥转而与李唐为敌,以维持、挽救东突厥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是为唐高祖,并册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武德年间(公元618-627年),高祖对突厥的政策主要是三方面:"一是以拉拢、贿赂为主,军事防御为辅;二是坚决打击突厥支持的割据势力;三是严密防范唐朝官员与突厥的勾结,宁可枉杀,决不漏杀。"这一点从根本上未能迎合突厥方面的要求,与突厥惟利是图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

由于唐朝建立之初,决定将统一中国作为军事重心,而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豪强薛举、朔方郡(治今内蒙古白城子)梁师都、武威郡(治今甘肃武威)李轨、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刘武周、河间(治今河北河间)窦建德、灵武郡(治今宁夏灵武)白榆妄、上谷郡(治今河北易县)王须拔、魏刁儿等均得到了突厥的支持。东突厥成了隋末唐初中原军阀势力的坚强后盾,同时又是中原战乱与纷争的策源地。不仅加剧了中原的内乱,并且也延缓了大唐的统一大业。突厥并不了希望自己扶持的唐王朝统一与强大,因此,时常在受贿的同时又对唐政府施加压力,以攫取更多的好处。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闰二月,始毕可汗率兵至夏州,与梁师都、刘武周入侵中原,高祖无力抵抗,遣右武侯将军高静奉币议和,行至丰州时,始毕可汗病死,高祖欲省去开销,然而突厥大怒,并举兵入寇,高祖无奈,四个月后,派内史舍人郑德挺以帛三万段吊唁始毕可汗。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刘武周带领突厥人与唐军战于黄龙岭。同年八月,梁师都与突厥铁骑进犯延州,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五月,突厥与洛阳王王世充勾结,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至四月间,王世充使者王文素鼓动突厥骚扰唐朝北部州县,严重威胁京师安全。东突厥虽表面上支持唐朝政权,但其根本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这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战略交易是隋末唐初的突出性历史现象。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经济的脆弱使得突厥人重视经济发展,林恩显先生说:"在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长期生存竞争历史中,双方均善于利用对方国内的矛盾、冲突,加以离间分化,在中原谓之'以夷制夷';在北亚称为'以汉制汉',此乃敌对双方竞争中最经济的手段,可谓不出一兵一卒而瓦解敌国与千里之外。"可以说东突厥的做法是有历史依据的,因此,其发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乌城之战只是再平凡不过的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二月至五月,突厥先后进犯原州(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凉州(今甘肃武威)、灵州(今宁夏屡武市)、朔州(今山西省西北部)、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州(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城北)、西会州(今甘肃靖远)、廓州(今青海化隆西)、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今甘肃兰州)。突厥的大举入侵,乌城战报震惊朝野,高祖一改往常做法,遣齐王李元吉增援乌城,并将秦王府战将统一调由齐王指挥。乌城战报为玄武门之变提供了契机,同时又引发了这场政变。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