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书》中便可看出,曹爽一系在正始四年就已经谋划伐蜀了。正始五年,曹爽与夏侯玄率兵十万,兴兵伐蜀。以这场战争的筹备时间如此短来看,更说明了这是一场政治目的军事行动,而非事关国运的战争。
司马懿也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曹爽建立功名的军事行动。而从裴松之的记载中看出来司马懿对曹爽借助战争的行为,也是"不悦"。既然是政治较量,那么曹爽出完招,就该司马懿出招了。
司马懿除了安排其子司马昭随曹爽出征蜀中,为征蜀将军,钳制曹爽外。司马懿的诸多旧将也是拖后腿。
《三国志·钟毓传》裴注: 正始中,为散骑(侍郎)〔常侍〕。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於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爽无功而还。
曹爽向钟毓请去增员,钟毓拒绝。钟毓是司马氏的铁杆心腹,钟毓也因此被曹爽贬为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