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看到的古装剧里,古代官员判处犯人死刑后,总会将处决的时间定为"秋后问斩",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行刑,其他时间不行吗?有什么具体讲究吗?
死刑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刑罚制度之一,在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历史上,"秋冬行刑"这个法律惯例是起于西汉。在秦朝的时候,死刑犯在结案后就可处死的,不需要等到秋天,刘邦建国后,萧何就创立法律,就认为:秦朝是暴政王朝,杀人不分季节,如今汉朝兴盛,就不能再走秦朝老路的。于是萧何定下规矩:季秋论囚。
西汉开始"秋后问斩"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恶大恶极的罪犯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秋后问斩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自然规律,尤其是在生死大事上更是特别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夏春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除非特殊情况,不便对判死刑的人犯行刑而相反,到了秋冬之际,肃杀的季节,草木不再生长,甚至枯死,万物都会开始蛰伏,此时杀人不违背天意!古人认为,在这个时期处斩犯人是符合天意的,老天爷也不会惩罚自己,算是替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