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多个新业务板块收入增长,但占阿里总收入7成的中国商业低速增长,拉低了整体营收的增长。对此,张勇在电话会中表示,国内市场环境疲软,以及电商领域竞争不断加剧是增速缓慢的主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3月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大幅放缓,从7月开始同比个位数增长,10-12月的增速仅为4.9%、3.9%和1.7%,仍在逐步减速。此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京东、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等更加剧了国内电商市场的竞争。
在国内市场,增长的淘特、淘菜菜则在逐步形成对淘宝天猫的互补。张勇在电话会中解释称,目前电商的渗透率已经到了30%-40%的这一相对高的水平,但对于快消品、食品和生鲜产品的需求是刚需,其渗透率还较低,数字化渗透的机会还比较大,未来希望在这些品类上有更大的突破。
淘特和淘菜菜的渗透力是阿里国内消费者健康增长的关键。阿里财报显示,中国市场消费者单季净增长2600万至9.79亿。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淘特年度活跃消费者2.8亿,较上季度增长3900万。在第三财季,淘特支付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0%,淘菜菜季度GMV环比增长30%。
张勇表示,“随着淘特和淘菜菜的业务初具规模,在未来我们会更注重这两个业务的增长质量,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的淘特和淘菜菜亏损金额规模会逐步收窄。”
云服务收入多元化,关注新能源汽车、金融和医疗的产业数字化
国内商业的“阴霾”之外,国际商业、云服务、菜鸟和本地生活为财报提供了亮点。
在国际商业板块,包括Lazada、速卖通、Trendyol及Daraz在内的国际零售业务增长迅速,年度活跃消费者首破3亿,单季度增加1600万,业务整体订单同比增长25%。阿里国际站所在的国际批发业务,第三财季国际站交易价值同比增长50%,收入同比增长29%。
本地生活服务首次以板块形式写入阿里财报,主要分为“到家”(包括饿了么、淘鲜达)和“到目的地”(高德和飞猪)两部分组成,而这拉动该板块业务同比增长27%。
“到家”部分,新上架快速增长,用户渗透率提升,非餐的订单比例上升,由于有序对用户获取的投入和降低派送成本,饿了么的经济效益同比改善。在“到目的地”方面,受高德的用户交易量和使用频次推动,高德和飞猪的订单量快速增长。财报透露,在国庆假期期间,高德创下了日均活跃用户超2亿的新纪录。
菜鸟本季度收入增长15%至196亿元。财报称,菜鸟该季度收入的67%来自外部客户。此外,菜鸟国际物流本季度日均处理包裹量超过500万个,在国内,菜鸟乡村驿站数量同比增加了一倍多。
云服务已经成为阿里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该板块收入同比增长20%至195.39亿元。财报称,云服务的收入组成日趋多元化,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占抵销跨分部交易后收入的52%,来自金融和电讯行业的增长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