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基金首席市场分析师吴煊表示,2019年至今,公募基金行业快速扩容,基金发行数量每年都在创新高,某种程度上,基金经理这个群体的扩张速度要比基金发行的速度慢一些。这就导致了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频发,即一个基金经理旗下在管6只甚至更多的基金产品。另外,私募基金的快速发展也助推了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
Wind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2019年,公募基金规模接近15万亿元,而2020年一年,公募基金规模激增5万亿元达到20万亿元,2021年,公募基金规模再次激增5万亿元达到25万亿元。公募基金数量也从2019年初的5153只上升到2021年底的9175只,增长了78.05%。
从基金经理人数来看,2019年初,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人数在1885人,而这一数据到2021年末,市场上共有基金经理2888人,相比2019年的数据增长了53.21%。
某沪上基金经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一般年末跳槽主要受业绩压力大影响,被淘汰的情况较多。
也有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年初离职多是拿了年终奖心满意足离开。具体来看,"公奔公"、"公奔私"都是比较常见的,有业绩好的基金经理在高光期离开前往私募,也有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前往大型基金公司任职。
不过在他看来,2020年以来尽管离职的基金经理和涉及基金数量在上升,但占比变化不大,主要是基金经理总量在涨。
上述沪上基金经理还表示,接下来基金经理有可能因限薪跳槽到私募的人较多。"我们业内传共同富裕会限薪,基金经理工资高肯定被平均的会多,所以不少公募基金经理都会选择奔私。"
吴煊表示,限薪也是有可能的,因为现在对于基金经理的排名考核相对跟以往不太一样,薪酬结构也会相应进行调整。
"这不是全行业的变化。"吴煊表示,基金公司现在也担心基金经理会受到所谓的业绩排名这种硬性指标的影响,2020年以来,尤其是在2021年,不少基金公司也在相应进行调整,但各家基金公司采取的措施和考量维度都不太一样。
他举例表示,有的基金公司会淡化时间节点对于基金业绩的考核;有的可能会将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产品的净值回撤对业绩的稳定性做一些考核指标;甚至有的会加上基金经理对于公司的品牌宣传,包括直播渠道等软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