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上述警示学科和调整后的学科,将在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解释中称,首轮"双一流"建设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建设目标,但实际建设时间还不长,有些学科因各方面原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其他同类建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相对靠后,为激励督促,也为警示其他建设学科,需要给予这些学科公开警示的处理。
鼓励高校主动对接需求
对于未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进一步强调,"双一流"建设将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不把帽子和论文数量等作为监测点,将加大质量、贡献和内涵建设成效的监测,并有充分"留白"空间,高校可将特色成效写实性描述。
在建设成效评价中,也将注重体系性、诊断性、集成性和发展性,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不简单以论文数量、排名变化、帽子数量等作为评价指标等。
而为加强专业学科建设,《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未来将建设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按年度发布重点领域学科专业清单,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学科增长点。实施"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稳定支持一批立足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础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此外,第二轮建设中也鼓励建设高校主动对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口径。允许个别建设学科所属建设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目标定位,以及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情况提出申请,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三部委报国务院批准后作出调整。调整后,原学科将不再列入建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