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不起乱臣贼子的骂名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而天下大乱,但纲常伦理还在,加之儒家文化的普遍影响力。在争权夺利,内征外战的血雨腥风中,一直以天子之名出师,旗号也是捍卫朝廷的名义进行战争。曹操深知,如果废献帝,登帝位,那他将沦为干夫所指的罪人,会受到历朝万代的唾弃与责骂,这是一代枭雄背负不起的重担,曹操也不例外。
经不起群起而围之 虽然曹操已取得了对汉朝廷中央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仍局限于北方,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都在虎视眈眈。曹操如果贸然称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让孙权、刘备等人有了一个讨伐乱臣贼子的借口,一呼百应,带领天下群雄来围剿曹操。如此来。他苦心经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绝对优势,将付之一炬,难挽狂澜,不仅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更有可能引发一场空前惨烈的激战。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心思缜密的曹操又岂会为了一时的痛快而陷自己于万劫不复之地?
看不上虚名而重实权 曹操为人讲求实际,实权与虚名孰重孰轻他再清楚不过。能够从乱世中一路走来,靠的不只是雄心壮志,更是因为他比较重实权。称帝不过是多得了个名号,而天子诏令由他口授,朝廷政策由他制定,官员任命由他授意,这一切足以证明他名为丞相实当皇帝。一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似乎道出了枭雄的心愿,点破了曹操宁为儿子铺路也不愿自己称帝的决心。
然而其心中真实的想法,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