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不只有“隆中对”,来看看沮授为袁绍提出的“邺中对”(5)

2024-09-05 08:42  360kuai

首先是青州黄巾和黑山军,青州黄巾虽然不是被袁绍消灭的,而是先被公孙瓒打败,后来回到青州改道兖州再被曹操消灭,不过总归是被消灭了,没有成功与黑山军汇合;黑山军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遭到了袁绍的沉重打击,虽然没有被彻底消灭,但是也兴不起什么风浪了。不过在这里并没有按照沮授的计划,公孙瓒的主动发难导致袁绍和公孙瓒陷入战争泥潭中,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双方就进行了至少三次大规模的战役--"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龙凑之战",另外袁绍的长子袁谭与公孙瓒的部下田楷还在青州作战。所以公孙瓒成为了最主要的目标。总体上来说公孙瓒处于下风,幽州牧刘虞又压制公孙瓒,导致公孙瓒将重心放回幽州。这样一来公孙瓒的威胁被削弱,而初平四年黑山军突然进攻魏郡,差一点俘虏了袁绍的家人,这才招来了袁绍的报复。

在兴平元年(即公元195年),汉献帝东归时受到李傕、郭汜等人的追杀。这个时候公孙瓒还没有被消灭,袁绍自然不能够进入洛阳。但是汉天子东归和落难对于袁绍集团是一个机会,于是沮授再次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安置在邺城。不过这件事遭到了反对,袁绍不愿意承认汉献帝,毕竟当初他否认了汉献帝的正统,希望拥立刘虞为帝;第二袁绍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公孙瓒的身上,接汉献帝免不了军事上的冲突;第三袁绍担心汉献帝来邺城,会对自己起到制约的效果。总而言之,袁绍在这个时候放弃了汉献帝,也永远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袁绍集团的发展路线与沮授的"邺中对"相比,在扫平河北的顺序上的差异,是由公孙瓒的主动挑战造成的;而最后一步没有能够实现,则是袁绍本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