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3)

2022-01-17 13:35     果壳网

《于敏和氢弹原理突破的百日会战》中,记录了一个细节:

那时的计算机性能不稳定,机时又很宝贵,一碰到机器跳动,算出来的结果就不对,就会前功尽弃,浪费很多机时。

解决的办法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计算结果存在计算机的磁鼓里,一旦机器跳动,就把存在磁鼓里的前一时刻的计算结果取出来作为初始条件由计算机重新计算,叫做“取鼓重做”,用这个办法来减少机时损失。

但这样一来,机器就离不开人,机器24 小时工作,人也要在一旁睁大眼睛,看着纸带上打印出来的计算结果。那时物理工作者与数学工作者混合编组,一起到计算机房算题,数学工作者负责把磁带里的程序输送到机器里,并时刻关注程序的运行情况,物理工作者则负责监视打印机打印出来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依靠这些纸带卷上的计算结果,于敏找到了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关键所在。

剧中呈现的“百日会战”一幕丨电视剧《功勋》截图

于敏在自述文章中回忆:“后来我们抓住这个关键, 试算了两个模型,果然得到很好的结果。当时群情激昂,气氛非常热烈,决定在完成原来的加强型原子弹优化设计任务的同时,加班加点,开辟另外一条战线,探索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

在电视剧《功勋》中,于敏打电话给直属领导报告这个好消息,暗语来自京剧:

- 最近看戏了吗?

- 马连良的诸葛亮,我等着你回来,一起去看。

- 很快我就能回去了。

- 北京京剧团,排了一出新戏《诸葛亮出征》。判断题:他赢了还是输了?

- 还没赢,但是离最后的赢,就差一步了。

- 等着我,咱们上海见。

现实中,电话另一端是邓稼先。

于敏和邓稼先

京剧是邓稼先和于敏的共同爱好。有一回,在步行去学术会场的途中,于敏听到前面有人哼哼呀呀唱着《女起解》:“雨太大,我看不清那人,越走越近,我听见他还在用嘴发音奏出铿锵有力的鼓点,把我的瘾头子也勾出来了,我大声地来了个拖腔,前面的大个子猛地一回头。哈哈,原来是老邓!”

不过,现实中的这段暗语传递,似乎比京剧更有趣味些:

- 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 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 不,它现在还没有煮熟……要留作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 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有了原理基础,还需要经过核试验的检验。于敏带队转战大西北的戈壁滩。在这里,馒头是夹沙的,水是带着碱苦的,人是沾着煤炉灰的,而且洗不上澡。

试验前一天晚上,为了确保某个重要测试项目拿到数据,有一个地方还需要用屏蔽物挡一挡,于敏和程开甲在夜里一起爬上102米高的试验铁塔,将屏蔽体布设妥当。

近三十年后,于敏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试验的感受:即使看到了蘑菇云,知道爆炸当量不错,但心还是悬着。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