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得知秦宜禄在袁术处己娶汉室女子,才上奏曹操请求在破城时娶秦宜禄的妻子。这段话在正史中出现,不仅证实了关羽曾想娶秦宜禄妻子的事实,也展现出关羽虽好色,却取之有道的大丈夫风度。关羽尽管爱慕女色,但做事仍能循规蹈矩,这也符合关羽的英雄形象。而在当时的其他作品中,也记载了关羽的这段往事。再如《华阳国志校注》卷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于蹼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
这段话也是对关羽欲娶秦宜禄妻子事件的记述。一个事件可以多次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也足以展现其真实性。但此事似乎有损关羽的高大形象,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没有被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记载较少。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很多内容,通过对事件的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为人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历史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三国历史的趣味性。裴松之看待历史人物与陈寿完全不同。他眼中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裴松之力求活化这段历史,还原事件的原貌。
在关羽死后的一段时间,不管是在历史著作还是民间故事中,关羽在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约三个世纪很少被提起。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缘由:魏晋南北朝后期,社会格局出现变化。人们重视文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文人世家的兴起使人们产生了浓重的阶级观念,往往忽视武将。三国时期,"三曹七子"文人集团的形成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曹不推出九品中正制对官员进行选拔,以及后来隋场帝推出的科举制度,都表现出重文轻武的趋势。总的来说,三国的动荡时期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而关羽凭借其独特形象在人类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