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凯桓:2022年乌克兰人目标——活着,有饭吃(3)

2022-01-04 10:21     观察者网

因此,农业寡头拿出粮食换取美元填满他们的口袋,然后他们将它们交给私人银行以换取贬值的格里夫纳,即产生不平等交换,这是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间分工中受压迫经济体的典型特征。格里夫纳年复一年人为贬值的事实,被经济学家在日复一日的鼓噪下不断地“落实”。

根据各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指数来测算的话,2021年,乌克兰格里夫纳被低估多达61%,其在全球最被低估的货币排名中位列第五。因此,乌克兰的农业出口寡头用一部分在国外赚取的美元兑换的格里夫纳,比他们在实际的等价交换中应该得到的要多得多,这给了他们以廉价的本国货币来支付税款和工资以赚取差价的可乘之机。他们会将剩余的美元提取到离岸账户,以进一步降低格里夫纳汇率(国民经济中的美元越少,国民对它们的需求就越大,并导致美元进一步升值)。

支持寡头的乌克兰当局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出口换取的美元被他们用于购买各种外国的证券(此外,乌克兰当局还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外国债权人的债务利息的形式将换取的美元返还给国外)。结果,乌克兰的国民经济把大部分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给了国外,为此花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料、人力,并收回了不等量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美元被返还给了出口对象以换取各种商品和结清债务。

这种经济模式,称之为半殖民地模式一点都不过分。这其中有一个“哪怕不生产谷物,也要生产面包”的悖论。如果乌克兰的食品成品不是用于出口,而是用于国内市场消费的话,以乌克兰的土地禀赋和质量,要做到价格低廉并不难。

但由于乌克兰不生产自己的高科技设备,因此必须以美元购买国外的设备,那就必须“生产面包”即食品成品以出口换取美元。如此循环往复,以出口农产品换取美元的模式就不可能结束,乌克兰人民也就难以享受到价廉的农产品。

现代农业高度依赖能源、机械、良种的事实时刻困扰着乌克兰,如若没有疫情,乌克兰尚可维持,但在疫情愈发严重的当下,勉强遮羞的乌克兰终于逐渐难以支撑了。

能源资源的日益昂贵在严重打击着乌克兰的食品生产——更何况乌克兰的大部分能源供应都掌握在个别寡头手中,而乌克兰的能源供应则必须以高价从俄罗斯购买。

俄乌关系的日益恶化决定了现在的乌克兰难以购买到低价的能源,这再次回到了“面包悖论”。乌克兰的“面包”被生产出来,但在乌克兰的国内市场上几乎不可能用格里夫纳买到价廉的本土农产品,因为它们都要被用于出口换取美元。这意味着乌克兰必须在国外一次又一次地以廉价的农产品换取稀少的美元来购买高价的能源。结果,乌克兰的国内食品生产商为了购买能源,外汇储备日益干涸,成本日益上升。为了减少损失,乌克兰的本土食品生产商也只得不断提升价格、降低质量,如此循环往复。

如果这是“俄罗斯叙事”,那姑且就算是“俄罗斯叙事”吧,但这与客观现实显然是一致的,乌克兰食品生产商离不开俄罗斯的“阴影”。能源价格稍有变动,乌克兰的食品生产商就会伤筋动骨,这个是客观事实,不会因“俄罗斯叙事”而改变什么。

疫情所造成的能源短缺的影响正在井喷。乌克兰食品生产的成本高昂问题日益突出,全乌克兰面包师协会担心明年面包的价格将会涨到为每条40格里夫纳。从乌克兰土地政策部的报告中可以看到,乌克兰的粮食收成非常可观,但一是收割的小麦只有40%的质量能够生产面包,二是因粮食出口造成乌克兰国内没有本土面粉供应的情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