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放心朱棣,为何朱棣最终还是起兵造反了?(4)

2024-05-06 13:22     360kuai

而就实力而言,朱棣尽管权镇一方,在当地"深得民望",其军队也"骁勇冠九边"。但若对照一下孟森在前文关于朱元璋中央与藩王的关系论述,我们不难看到,朱棣的边上,是两个已被"治服帖"的哥哥秦王和晋王。且不说中央以全国治一隅的优势,单是这两个已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藩镇对他的牵制,就令他难有动作。这个"权力的平衡",若无意外,朱棣是无法打破的。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纲病逝,在令朱棣这个中央的"最大威胁"扶出水面的同时,却也扫清了朱棣起兵的障碍。秦,晋两王的继任者朱尚炳和朱延喜年纪尚轻,防卫蒙古勉强可以胜任,出兵与朱棣争锋却并非对手。两大藩镇对朱棣的牵制不复存在,最终有了"靖难之役"三年的战火连天。清赵翼就曾为此感慨:天佑燕王,祸及苍生。

但对苍生来说,这样的"天意"究竟是"福"还是"祸",清大儒谷应泰对此却有另类的看法:"靖难三载,虽杀戮甚重,藩镇之患却终消解,倘无此役,任诸侯尾大不掉,唐末割据恐重演也。"

此言确有道理,因洪武末年的夺嫡之争而造成的"靖难之役",其结局虽令建文帝丢失宝座,但篡逆成功的朱棣此后厉行"削藩",不断解除藩镇的权力,终建成了大明朝的"中央集权",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否则,若干年之后,明朝很可能演变出唐末五代十国的乱象。靖难之祸的结局,确实是"福所依"。

但这场变乱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靖难之役后,登上龙位的朱棣为防诸藩王"有样学样",下诏将九边"藩王"逐一内迁,导致北方防务大损,长城以南明朝防卫蒙古的各类"缓冲地带"逐渐沦陷,蒙古部落日益南下,肆虐大明边关。"土木堡之败"的伏笔即由此而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