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火器与英国究竟差在哪里?何至于被“碾压”(2)

2025-01-16 14:02  360kuai

而英军则是装备了先进的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与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其中伯克式枪长1.16米,口径15.3毫米,弹丸重35克,射速为2至3发/分钟,点火装置为摩擦燧石;布伦士威克式枪身长1.42米,口径17.5毫米,弹丸重53克,射速为3至4发/分钟,点火装置为击发枪机撞击火帽。


根据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清军的火枪枪身过长,装填、射击均为不便,且点火装置落后,遇到风雨天设计效果较差。虽说在性能上两者相差并没有很远,但在射程不及英军,这点只能从数量来弥补,又因军费问题,当时的清军尚未全军装备鸟枪,仍有一部分使用大刀、长矛。所以很难在数量上碾压英军。 至于火炮方面,在康熙时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等人,帮助清朝监制过许多火炮。因此,清军的火炮主要是仿制西方17至18世纪时期的加农炮。不过因为整个18世纪,西方火炮并无大变化,所以在鸦片战争时,清军火炮其实与英军的火炮在样式及原理上大体相同,并不存在代差。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差别那就是主要在于制造工艺与火药配比和炮弹上的差距。